当前位置:妙笔读 > 都市 >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 211 冯木头疼的事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211 冯木头疼的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大年除夕过后,从初一到初五,过年依旧是老样子,穿上新衣服逛街、回外爷家走亲戚串门不过没找宋棠棠。

姑娘跟着父母去燕京过年了。

初六开始正式上班,不过单位上来上班的人稀稀拉拉,年都没过完呢。

这年头都这样,不过正月十五看完元宵灯展不算过完年。

但是在燕京西城陶然亭街道的作协大楼很热闹。

1984年度中短篇评选活动的读者投票阶段已经在过年前结束,现在进入下一个阶段:由评委会成员逐一进行评审,结合读者投票情况,选出这一届的优秀中短篇。

这也是项很繁重的工作,为了能在三月初公布评奖结果,评委们除了主任钯金请病假之外,春节一过大家都来到作协大楼,开始紧张的工作。

首先是短篇评奖工作,评委们对候选篇目逐一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讨论非常热烈,最后选出这一届的一二三等奖,当然读者投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经过五天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史铁声的《插队的故事》铁拧的《六月的话题》、邹志安的《哦,小公马》等9篇获得优秀短篇奖。

评委会决定休息一天,明天继续进行中篇评选活动。

下午吃饭的时候,评委会副主任冯木和张光年两人各自端着瓷碗,坐在饭桌边,边吃边聊。

两人年龄比较大,冯木今年65,张广年还要大些,今年已经73,两人认识很早,在三十年代“一二·九”学生运动就相互认识,革命友情几十年。

在今年(1985年)元月,第四届中国作协大会上,同时当选为作协副主席。

“老冯,今年短篇评选进展比较顺利,希望中篇评选也能快点,我这一大把年纪,连续好几天都这样,有点吃不消啊。”张广年边吃饭边说道。

冯木听了却苦笑道:“广年,这次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历届中篇评选都比短篇争论激烈,何况今年还有一篇很特殊的?”

“特殊?”张广年愣了下,抬起头看着对方,突然想到什么:“你是说那篇《乡村教师》吧?”

“是啊.读者投票多,高达30万,历年来读者投票数量之最,可是一篇看上去不太正经的,你说头疼不?这个方明华,老是给人出难题啊。”

“82年那一届,中篇里投票最多的前20里,他的竟然占了三篇!让人头疼,最后不得不舍弃两篇。这次只有一篇,可竟然是科幻,票数又最高!”

说到后面,冯木不禁摇摇头。

干嘛票数最高啊?

这让他有点始料未及。

当初初评委员会让他定夺这篇科幻是否有参选资格的时候,他大笔一挥同意,结果导致现在这局面.

是不是有点后悔?

张光年听了呵呵一笑:“伱别说,这方明华确实能折腾。你知道去年十月份第二届新诗集评选会上,他也是评委之一,在会上把老艾怼的简直下不了台。”

张光年不只写,更是一名诗人,曾经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歌。

而那首《黄河大合唱》,便是被冼星海谱曲,后世广为流传的那首歌曲。

听到张广年说这话,冯木说道:“这事我隐隐听说过,老艾确实有点不地道,自己不喜欢朦胧诗,但也不能假公济私吧?”

“是啊,评委们也都是人,都有自己的喜爱偏好,未免会把这些带到评选中来.很正常嘛。”

冯木听了有些沉默,拿起小勺子挖了一口菜放到嘴里,慢慢吃着。

过了下才压低声音说道:“广年,咱们私下交流下,你个人对这篇科幻有什么看法?”

张光年刚刚拿起一个馒头,听了这话他又把馒头放在碗里,说道:“说实话,我对科幻没啥研究,也不太懂,但对于这篇我是很喜欢的。”

“为什么?”

“因为我曾经也当过老师。”

冯木知道他这段历史,那还是三十年代,31年入武昌中华大学(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写出了有名的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

“现在咱们国家还比较穷,教育投入不足,在中西部地方像里描写的教师比比皆是,可以说是他们支撑起我们国家最基础的教育!但是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了解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这篇能获奖无疑就是对这个群体最好的宣传!”

冯木听了默默点点头。

压低声音说道:“广年,我也是这个意思,可是你也知道现在社会上对科幻有很大的偏见,尤其是那个人.”

“那个人确实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功勋卓著,但并不意味着他说的什么都对!如果什么东西都和政治扯上关系,这本来就很幼稚!”

“你这话如果放到前年,可是要犯错误的喽。”冯木开起玩笑来。

“可现在已经不是83年,是85年喽。”

两人都笑了起来。

第二天早上,优秀中篇评奖开始。

按照规则,17名评委对候选的各自发表评论,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最后进行投票。

然后按照评委投票数占70%,读者投票数占30%,共选出20篇这两年的优秀中篇。

阿城的《棋王》张先亮的《绿化树》张洁的《祖母绿》冯骥才的《神鞭》.

这两年陆续发表这些热门逐一讨论,虽然有些争论,但大家的评论还是比较集中统一,或者被选中,或者被否决。

会议整整持续了五天,经过反复讨论,最后投票,基本上将所有候选过了一遍,最后将按照综合得分多少排队,前20者这一届的优秀中篇。

下午,会议继续进行。

“同志们,现在我们讨论本次候选篇目中最后一篇《乡村教师》,请大家各自发表意见。”

作为会议主持人的冯木说完后,不像其他那样,立刻有人发言,而是出现了一种很安静的诡异。

(本章完)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