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春秋大领主 > 第654章:不搞事就浑身难受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春秋大领主 第654章:不搞事就浑身难受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新的一年再次来临,时间进入到公元前560年。

晋国这边对外没有太大的动作,一众贵族得到喘息的机会,盯着封地置换与重新恢复生产。

另外一个当世霸主,也就是楚国,他们出的事情就有点多了。

上一次“芜湖之战”后,吴国现实再次挑衅楚国,随后尽起大军开启第二次“芜湖之战”。

楚国跟晋国一样是处在君位更替的权力交接阶段,他们还在“沫之战”输给了晋军,再加上令尹战场被俘,麻烦多到消停不下来的程度。

在那种背景下,楚国公族成员子庚上位楚国令尹。他是楚共王的兄弟,等于是现任楚君熊招的叔叔。

子庚上位之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回应吴国的挑衅,集结了芈姓的一众封君扑灭了跳得太厉害的一群臣子,初步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威信。

“午本为楚国司马,乃是实权人物,接任令尹尚算众望所归。”吕武当然很重视楚国,哪能不关注高层变动。

子庚是芈姓、熊氏、名午,他在子重担任令尹时期就很活跃了,比较倒霉的是有一次前往秦国被扣留,后来花了重金才算得以脱身。

这一次秦国扣留楚国重臣并不是赵氏嬴姓的锅,秦国都已经被阴氏控制,赵氏嬴姓能当块招牌已经挺不错,哪来的实权去扣留来自楚国的重臣。

吕武也是后面才知道子庚遭到扣留,实地操控的吕阳给的汇报是,担忧子庚了解到秦国的实际情况,不得不干扣留的事情。

后面收取重金再放了?吕阳将锅丢在了秦国公族之一嬴鲍的头上,又一次举起屠刀砍了个人头滚滚。

嬴鲍是秦国“后时代”比较活跃的公族之一,明面上各种忍辱负重,暗地里朝思夜想要将阴氏驱赶出秦国。

在阴氏没有全面控制秦国之前,留下一两个秦国活跃的公族很有必要,可以用来聚集一帮对阴氏有敌意的秦人,时机到了再一锅端便是。

吕武对吕阳的做法不是没有意见,只是还能兜底为前提,心里想着怎么纠正吕阳的杀心过重,处置什么的肯定不会做。

直接处置一个家族的继承人?直接砍头,还是流放,将打击到继承人的威信,对家族整体来说要谨慎再谨慎的。

“今岁便是由子庚率军入‘鸠兹(芜湖)’迎战吴军。吴国出战主帅乃是新君诸樊。”吕武是在年末时得知寿梦薨逝的消息。

这么一搞,晋国、楚国、齐国、吴国四个在当前比较活跃的国家,先后经历了君位更替的事。

寿梦薨逝并没有国家前往悼念。这个是因为他临死前干了称王的事,没有遭到中原列国谩骂就不错了,还想各国去在丧礼上撑场面?着实是有点想太多了。

对吴国擅自称王最为恼火的其实是楚国。

现阶段吴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实力排名来看,吴国顶多就是个二流强国,完全是借地形便利以及那股不要脸的劲头在抗衡楚国。

当然了,楚国绝大部分的精力以及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与晋国的争霸之中,他们屡次跟吴国交战顶多就是拿出全国十之三四的力量。

所以,楚国对于吴国竟然敢称王,愤怒之中还觉得遭到羞辱,直接骂吴国哪来的自信敢跟自己平起平坐。

吴国新君诸樊面对楚国的谩骂是直接呛回去,遭到晋国来使的询问则说没称王那么一回事,玩了一手小孩子玩闹般的双标。

事情就是那样,吴国哪天不胡闹了,基本上也就到了该亡国的阶段。

尽管吴君诸樊是那样回应晋国,晋国还是召回了申公巫臣以及苗贲皇,表示对吴国的胡闹很不爽。

后一脚,晋国的来使又表态会继续支持吴国的正义事业,之前申公巫臣以及苗贲皇对吴国的各种贡献依然开放“专利权”相关,商贸往来非但不会断绝还会进行加强。

吴人稀罕晋人给的“专利权”吗?他们玩的是才不管有没有获得授权,想用就直接用了,不爽来约架啊!

鉴于吴国现阶段看着挺不好,主要是没信心再次打赢新一次的“芜湖之战”,吴君诸樊以及一众吴国公子对晋国使节还是挺礼遇的。

“必是已有结果?”士匄已经知道吕武觉得吴国这一次会战胜楚国,琢磨着是个考验吕武政治眼光的机会。

吕武就看向了孙林父。

投奔晋国的孙林父没有多少实权,孙氏以及一众从卫国转移过来的贵族,家族获得了新的封地,境遇方面大体上比较不错。

现在没有“千金买马骨”的典故,吕武肯定不能让下大决心以及损失很大的投奔者心寒,又给予列国晋国利用完就丢的印象,慢慢给予孙林父以及崔杼参与国政的机会。

吴国离晋国太远,属于鞭长莫及的那种距离。

阴氏看不上吴国的邦交权,吕武先后找各个“卿”讲道理,告知他们吴国的邦交权就是个鸡肋玩意,先后沟通下来吴国的邦交权也就给了孙氏。

这才有了士匄提问,吕武看向孙林父的原因。

孙林父站起来对众人行礼,说道:“尚未有结论?但闻两军于大江水战,吴军胜势颇明。”

大江就是长江咯。

在“东方世界”的当前阶段,能够打得起水战的国家并不多,楚国和吴国绝对算其中的两个。

实际上,楚国和吴国在几年前已经打过大型水战,以楚国的惨胜落下帷幕,也才有了楚国占领“芜湖”打赢了那一场战役的结局。

这一场楚国和吴国的水战,是诸夏历史上第一次有正经记录的大型水战。

士匄对水战什么的两眼摸瞎,好奇地问道:“吴弱且小,楚强且大。必是楚舟船众,为何吴军胜势?”

孙林父同样对水战一窍不通,只能是复述字面描述,说道:“吴人心哀,君父有敢死之志,众莫敢不从。”

是吧?

国君连死都不怕,摆明就是要去玩命的。

身为人臣以及没半点话语权的群体,他们敢不拼命就是个枭首示众的下场,死在刑场还不如上战场拼命,也许能侥幸生还呢?

在楚国和吴国那边,君权之重超乎想象,杀起大臣来真的跟宰只小鸡一般,跟中原列国是不同的政治格局。

以消息传递的延迟性质,楚国和吴国新一轮的“芜湖之战”应该是结束了?晋国想知道谁赢谁输需要等上半年左右的时间。

用剧透的方式,吴国的确是赢了再一次的“芜湖之战”,他们打赢之后各种高调,之前对晋国表现出的谦逊被忘到一边,再一次派出使节到晋国的自称是带着王号。

事情还没有发生,能够预见的是晋国君臣见吴国使节号称王号,一定会是满脸懵逼的表情。

结果吧?隔一年之后,楚国和吴国再次爆发大战,楚国令尹子庚知耻而后勇获得大胜,并且俘虏了吴国公子党。

“且不论楚吴之战如何,我等已一岁安稳,为使诸侯不忘于我,是否兴兵造势?”士匄提议。

吕武皱眉没说话。

另外属于阴氏阵营的荀氏(中行氏)、解氏、赵氏看到吕武皱眉,有点蠢蠢欲动想跟士匄掰腕子。

经过一轮愚蠢操作的魏绛可能是知道自己很蠢,有了一次被教做人的教训,轻易不敢吭声。

彘裘站起来对吕武行礼,恭敬问道:“元戎以为如何?”

这位士鲂的儿子,他不是在激将什么的。

以前还没有看出来,后面大家渐渐发现彘裘是吕武的小迷弟,总会让士匄出现一些尴尬的场面。

比如说,明明范氏内部商议之下形成一致,遭遇到吕武觉得事情有问题,第一个退缩的总会是彘裘。

这就等于范氏内部有矛盾,或者说彘裘站到吕武这边吗?事情并不是这么算的。

无非就是彘裘觉得吕武超级厉害,但凡吕武觉得不妥之后,会让彘裘认为那件事情不对头而已,不代表彘裘在真正发生事情的情况下会背叛范氏。

比较诡异的是士匄并没有拿彘裘怎么样,给予其余家族一种范氏跟阴氏关系很不错的解读。

“若兴兵,南下‘商丘’罢。”吕武在某种程度上觉得士匄的意见不错。

不真的开启大战,搞一次武装游行来展现晋国的存在感,以政治目的上的需求显得很有必要。要不然时间一久,晋国一直没什么存在感,还真的会让列国产生晋国衰弱了的误会。

这个就是为什么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关于霸主国消息的原因,除了霸主国真的能搞事之外,要的就是消息不断这种效果。

宋国近期很不甘寂寞,跟卫国重新纠结到一起,有点要参与卫对鲁的战争,连带还对曹国展现出了敌意。

晋国出兵去“商丘”作客,警告宋国安分点,以整体局势是一种需要。

士匄一听是去“商丘”就有点兴趣缺缺了。

老范家缓了一年,尽管还是持续对三戎用兵,家族库存的紧张多少得到了缓解。

只是进行纯粹武装游行,不会产生收益,浪费纳赋额度又一无所获,老范家琢磨着还是少点投入为好。

吕武直接点人,说道:“中军、新军同往。”

这一下,士匄脸色有些变化,没藏住心事,说道:“即为震慑而往,满编无益。”

吕武平静认可。

士匄又说道:“我出一‘师’,本人亦往。”

这就对了。要不然提议走个过场,人又不去,是不是要趁吕武离开国内在外,搞点什么事情?

以卿位排序,元戎和中军佐离国,管事的就会是中行吴。

吕武这一次带队武装游行,本意上也是想看看自己离开后,谁会搞点什么事情出来。

至于选“商丘”而不是其它地点,近期宋国有点要成为商业中心的意思,不符合晋国的利益呀。

所以,吕武率军前往宋国,还有勾引一下楚国的打算,制造紧张局势啥的。

在这些方面,懂的人不多,他们没有吕武的玩法那么多花样。

所以,吕武尽管居心不良,担任晋国元戎之后,干的事情都对晋国有利,只要晋国能稳固霸权,少不了得到一个“名臣”的成就。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