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大国将相 第二百零四章:东梁改建
三月上旬,就当秦臣甘龙出使赵国之际,少梁早已开始了新一年的建设。
按照年前制定的规划,东梁将拆除城内的闾墙,重新规划城内房屋建筑,为将来成为少梁商贸大邑做准备。
当那一堵堵的闾墙被拆除时,东梁军的士卒们心情十分复杂。
对此郑侯与已回国的韦诸、伍康几将谈聊时感慨道:“当年多亏了这些闾墙,我等才能挡住那二十万秦军,不曾想今日竟要将其拆除……”
诸将领也是嗟叹不已。
不远处,正与范鹄等人交谈的李郃听到这话,笑着宽慰道:“这是为了东梁日后能更好地发展。”
“更好地发展……”
范鹄喃喃重复着李郃的话,神色迟疑地看着自己所在的街道。
规划整改东梁城内建筑,其实是李郃所提出的,而繁庞早在去年就已经在逐步整改。
此前天下的城邑,基本上大同小异,正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九里,旁三门,城中(道路)九经九纬,王宫或邑大夫邸居中,路外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有庙曰都,无庙曰邑。
市集坐落于城北,每逢月初、月半开市,其余时候闭市。
天下各国各城,大多如此。
然而李郃所提出的规划,却准备将东梁城内最主要的几条街变为商市区,吸引天下各国的商贾在此购置店铺、售卖货物,且不分月初、月半。
更要紧的是,日后城内的商铺将不再仅限于售卖铜镜、丝绸、茶叶、陶瓷等在普通人眼里的贵重之物,衣食住行,均可开店,包括售卖食物。
不得不说,天下各国君主为了放置治下百姓倦怠懒惰,皆禁止售卖食物,这次李郃主张打破这个限制,范鹄作为东梁大夫,其实心中也是惶惶。
更别说李郃提出的‘重农利商’的主张。
重农不必多说,而‘利商’指的就是颁布有利于商贾的政策,以此吸引天下各国的商贾集聚少梁。
在此之前,天下诸国皆主张‘重农抑商’,打压、限制商贾,少梁也不例外,因此当李郃提出‘利尚’主张时,无论东梁君还是范鹄、司马卓、尹骘等人,皆流露出了迟疑之色,毕竟大部分观点认为,注重商事会摧毁一个国家。
好在李郃只是主张‘利商’,还未达到‘重商’的地步,‘重农’依旧是少梁的基本国策,因此东梁君与范鹄、尹骘、司马卓等人反复讨论后,这才决定先尝试看看李郃所提出的‘利商’,看看是否对他少梁有利。
拆除闾墙,重新规划城内的街道、建筑,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好在芝川营寨内有两万三千余魏军俘虏。
确切地说,这两万三千余人已不应该再称作魏军俘虏,因为自‘魏国赎回四千魏武卒’那事后,这些魏军俘虏们就彻底对魏国死了心,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少梁的‘垦建团’,少梁需要他们种地就去种地,需要他们挖河就去挖河,其中两万人就等最后的两年‘刑期’结束后,恢复自由之身,从此摇身一变成为少梁的军卒。
甚至于像其中吴婴、王述、段付等二千人将,郑侯、华贾二人早就跟他们私下打过招呼了,就等最后两年刑期结束,直接带着旧部并入新设的‘元里军’,原来是什么职位,依旧是什么职位。
这份许诺,让这些‘恳建团’的将官们心中很是欣喜,协助墨行等墨家弟子指挥众人劳作也越发卖力。
有数千墨家弟子、两万余‘垦建卒’参与东梁的改建,工程进度可谓是一日千里,没几天功夫,东梁城内的最中央的十字主街就已改建完毕,两旁的建筑也已翻修整顿,以至于整条街道整整齐齐,让前来旁观的樛游、申春、惠施三位他国驻使暗暗咋舌。
顺便一提,最靠近十字街口那片丰功碑广场的四座建筑,范鹄决定拿出来供李郃挑选。
因为当年李郃当着那七、八千东梁卒的面许诺过,待日后击退了秦军、重建少梁时,他有意在东梁开设一间店铺,专门售卖酒食,显然范鹄还记着这件事。
虽说这是范鹄的好意,可问题是如今李郃作为旧梁大夫,就算要开店铺也是开在旧梁呀。
范鹄可不管这些,虽然带着笑容却很认真地对李郃说道:“子梁,不可言而无信啊,我东梁军的将士们可还等着你当年承诺的那些酒食呢!”
在旁维持秩序,防止城内百姓过分靠近施工地的东梁军将士们也纷纷起哄,其中不乏有当年东梁之战的老卒。
于是李郃最终还是挑选了一座靠东北方向的房屋,准备拿来开设酒肆,或者食府。
当然,鉴于目前他少梁国内提倡人人平等,李郃也不好带头破坏搞什么特殊,婉言拒绝了范鹄的赠予,决定用自己的俸禄买下这座店铺。
从旁,跟在李郃身后前来的狐费接口道:“若有不足,我狐氏、田氏会代子梁大夫补足余额。”
先不说范鹄对此是何看法,以墨践为首的梁墨弟子对此十分赞赏,毕竟李郃以身作则,没有利用权力与地位去获取那座店铺。
虽然众梁墨弟子也明白,就算是在少梁,也不可能彻底消除贵族、氏族的优势,但至少平民可以在这里获得最起码的公平与平等。
除此之外,在东梁城的改建过程中,李郃与范鹄也确定了‘学塾’与‘司法’的位置。
学塾,即提供教学的场所,大抵分为小学、大学、国学三档,这倒不是出自李郃的建议,而是天下各国普遍采用的划分。
没错,天下各国不止设教学教导贵族、士族子弟,也教平民子弟。
只不过嘛,前者教的是真正的学识,而后者教的则是忠君爱国,说难听点就是愚民之教,以便于保障贵族、士族的地位,便于治理百姓。
李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确定小学、大学、国学三档学塾的情况下,去除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规定所有少梁孩童统一入学,且教授一模一样的学识,此举让梁墨弟子们大加赞赏,对李郃也是愈发推崇、敬佩。
除此之外,李郃也暂时规定了小学、大学、国学的科目。
小学主要是学习文字,辅以算术;大学则开始接触墨家、法家、儒家、农家等学术;国学则是大学的进阶,选择大学的佼佼者进入国学,请学者教导学识。
按照李郃的想法,每座城邑都必须设有足够的小学,而大学则设在‘郡级城邑’,而目前少梁因为位置给你洗大致可分为两郡,一个即少梁本郡,包含东梁、芝阳、旧梁、繁庞等最初的五座城;另一个就是包含元里在内的‘合阳郡’,毕竟合阳、元里离少梁本郡着实有点远,且占地广阔,划分为郡更便于作者描述。
顺便一说,国学基本上会设在少梁城,或者是在旧梁。
然后是司法,也就是裁决刑事诉讼的的官衙。
本来一座城邑的刑事,基本上由邑大夫裁断,但李郃考虑到一些原因,主张将邑大夫的司法权力剥离出来,另设‘司法’,设长官为廷士,专门负责处理、判决民事与刑事诉讼,以便邑大夫能集中精力治理城邑。
廷士以上,设廷尉一职,官衙设在少梁城,总督各城的司法官衙与廷士。
鉴于少梁奉行墨法治国,李郃准备推举钜子墨践担任廷尉,其下廷士,也都由梁墨弟子出任。
不得不说,就上述这两项政令,若非少梁国内的王族、贵族、士族占比非常低,且作为贵族代表的东梁君、范鹄、司马卓、尹骘等人本身就是有德行、素养之人,这种政令想要推行下去,基本是不可能的。
至少除了少梁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国家能够推行下去,只要它国内有贵族、士族势力。
当然,为了稳妥起见,学塾与司法这两件事,首先尝试在东梁试行,倘若没有问题,再逐步推广至全国各城,包括合阳、皮氏。
待等到三月下旬,东梁城的改建已基本落成,两万三千余垦建卒撤出东梁,再次回到芝川平原,准备投入四月初的春耕。
四月初五,就在少梁举**民准备春耕一事时,田忌、孙膑一行终于在跋涉二十多日后,抵达了合阳,继而又从合阳前往少梁本郡。
数日后,东梁君收到合阳大夫尹骘送来的消息,得知田忌出使他少梁一事,心中也是讶异。
想来他也没有想到,他少梁的名声居然传到了齐国,甚至于,齐国竟派出田忌出使他少梁。
要知道田忌虽不是齐国的王室,与齐王也并非一支,但再怎么说也与齐王同族,是名副其实的齐国公族,论在齐国的地位,就好比魏国的瑕阳君,但据说比瑕阳君更加受到其国君主的信任。
这等人物来到他少梁,东梁君自然不敢怠慢。
当日,王廙匆匆坐车来到旧梁,向李郃叙说了田忌一事:“……家父希望子梁与我一同出面相迎。”
李郃听罢也不敢怠慢,立刻与王廙启程前往徐水。
而此时,田忌与孙膑一行已经驾着马车渡过了徐水,继而顺着芝阳与东梁之间新修的那条道路,一路来到了芝川平原,看到了芝川平原上广阔的农田,还有在农田里劳作的两万余垦建卒。
“这里便是少梁?”
看着那片广阔而不设防的农田,田忌与孙膑流露出了惊讶之色。
身为一个夹在秦魏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少梁非但不似他们预想的那般破败,反而给他们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