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大明军工帝国 > 第十卷 第八章 学通讯驿卒成新宠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大明军工帝国 第十卷 第八章 学通讯驿卒成新宠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要将有线电报覆盖整个大明甚至是所有藩属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电线、蒸汽式发电机、有线电报发送接收装置这些只是最基本的硬件配置,还需要有场地摆放这些东西,还需要有人去操作,还需要统一的汉字编码等等等等,千头万绪。

朱慈炅作为皇上自然不用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这些问题要一个人去考虑恐怕头都会想炸,他完全不用想那些细节,只要把事情交待下去自然有人给他办好。

如果说电线、蒸汽式发电机、有线电报发送接收装置是有线电报的硬件基础,那么统一的汉字编码就是有线电报的软件基础,有了硬件和软件,人才能去操作,所以朱慈炅准备先解决汉字编码的问题。

汉字编码要说简单也简单,反正一个个字排下去,每个字给个编号就行了,但要说复杂也很复杂,汉字博大精深,如果将所有的字全列出来,那恐怕有上万甚至是几万个,这会儿可没有拼音检索和笔画检索,如果要让所有的电报操作人员把所有的汉字和编码都记住,恐怕培训一年都不够,所以必须把常用汉字从里面挑出来,只给常用的汉字编码,不常用的先放一边。

这个挑选常用汉字的工作自然是非翰林院莫属,明朝那会儿翰林院可是文学的权威,不但具备秘书监、起居郎、舍人等职能,更是负责史书的编写和著作的管理,挑选常用汉字这个工作找他们准没错。

当皇帝就是有这点好,他只要一道圣旨下去,着翰林院一个月内挑选出三千常用汉字,编辑成册,交上来,就成了。至于他们怎么去选,按各类书籍中出现的频率统计也好,按日常用语的频率排序也罢,甚至扯皮打架争出来都可以,反正一个月后必有结果,完全不必他去操心。

至于编码的事情更简单,只要把常用字挑出来,交给徐孚远和夏允彝去编一下就行了,三千字一天编完时间可能有点紧,三天之内绝对没有问题,朱慈炅甚至还把格式都给他们定好了,每个字都占一个大方格,大方格分成三行,中间是大大的一个汉字,上面一行是细细的汉字编号,下面一行是细细的二进制编码,每页分为十行,每行五格,三千字六十页就够了,就薄薄的一本,翻阅起来方便的很。他甚至还让徐孚远和夏允彝联系了印刷作坊,准备了细小的铅字和方格,到时候只要把挑出来的汉字往里一添就行了。

安排好汉字编码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场地和人员的问题了,这个场地倒还好说,这会儿驿站不但没有像崇祯朝那样裁撤掉,反而改进成了邮局,将各地邮局改建一下,装套蒸汽式发电机和有线电报发送接收装置还是不成问题的。不过,这个人员就是个大问题了,要会发报首先得识字,还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电路知识,还要学习二进制编码,普通驿卒别说是电路知识和二进制编码了,能认全三千个常用汉字那都不得了了!

这个问题别无他法,只有先选拔,把驿卒中识字的选出来,然后再集中起来培训,教授他们相关知识。

现在各地的驿站也就是邮局已经划归到通政使司门下,朱慈炅将通政使吴梅村招来商议了一阵,随即便下发了一道圣旨:“令大明各地开始选拔驿卒,要求头脑灵活,能读书识字,每个宣承布政使司选拔十名,每个州府选拔五名,每个县城选拔两名,被选中的驿卒分批送到京城培训,培训合格后粮饷翻倍!”

这驿卒虽然不是什么香饽饽,但好歹也是吃皇粮的铁饭碗,一般驿卒的粮饷养活自己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有传闻李自成是丢了驿卒的工作,没了活路才不得不造反的,这个理由虽然有点牵强,但至少证明明朝那会儿驿卒这份职业待遇还是可以的。

驿卒本来就是份不错的工作,现在竟然有可能粮饷翻倍,也就是说只要省着点花,甚至可以养活一家人,普通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养家糊口,有这样的机会大家自然是削尖脑袋往里钻,这驿卒瞬间成了热门职业。

不过现在大明的官场已经被朱慈炅整治的差不多了,各县城,甚至是各州府主政的官吏基本上都不敢出什么幺蛾子,各宣称布政司是有能力在这种小事上动手脚,但为了这点利益就去惹皇上实在不值,所以驿卒的选拔还算是比较公正的,选中的驿卒不说都有生员水平,至少千字文还是学过的,基本上都能读书识字。

大明现在有两京十三省还有一个奉天直隶府,选拔出来的驿卒数量可不少,省一级的就是一百多,州府一级最少有五六百,县城一级更是有两三千,加起来最少有三千多人,而且这还只是地方上的,军方才是装备电报机的重点单位,各军团最少都要配备上百名通讯员,还有各都指挥使司,各个卫所,加起来也有三千多人,要一次培训出来肯定是不可能的,分批培训那是势在必行的。

电线、蒸汽式发电机、有线电报发送接收装置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生产出来几千套,朱慈炅估摸着明年能把各宣承布政使司、各都指挥使司和各军团配备上就不错了,所以他打算先开两个班,分别徐孚远和夏允彝负责教授,各宣承布政使司和各都指挥使司选拔上来的一个班,大概两百多人,各军团先分别选拔二十人组成一个班,大概也是两百多人,就在大明理工学院招几个大点的讲堂教授,等这批教授完了再是各州府和各卫所的,最后再考虑各个县城的通讯问题。

徐孚远和夏允彝听闻自己要当先生,还要一次教授两百多个门生着实吓的不轻,他们虽然也上过私塾,但一个私塾老先生最多也就一次带十来个学生,就算是现在的大明理工学院,一个先生最多也就带二三十个学生,哪有这一下带两百多个的,怎么教的过来!

还好朱慈炅上过大学,有这方面的经验,大学里面上大课一次不也是几个班两三百人,整个阶梯教室就行了,至于黑板什么的也没什么必要,反正对于这些驿卒和军方的通讯员来说,文化课也就是学那三千个常用字,记住它们的编码,用毛笔写出来的大字看的更清楚。

至于教材也很简单,就用新编的《常用汉字编码大全》就行了,又有编号,又有编码,只要将二进制码教授给他们,就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了。而且这本书也将是他们以后必须用到的工具书,接触的越早越好,不要求他们一次把所有汉字的编码都记住,但最少大概编码是多少他们必须记清楚,不然到时候翻都翻不到,那就耽误事了。

其实,最麻烦的还是实验课,这些驿卒和通讯员以后主要的工作就是接收和发送电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必须给他们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让他们每个人每天都能练习发送和接受电报,不然就算《常用汉字编码大全》能倒背如流了都没用。

地方上选拔驿卒和军方选拔通讯员大概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这段时间里工部也在拼命研制拉丝机,虽然还没有最后成功,但是主体的挤压部分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勉强能挤出一截一截的铜丝,这些铜丝长则几丈,短则几尺甚至是几寸,如果要用来生产正式的蒸汽式发电机和有线电报发送接收装置肯定是不行,铺设线路更不行,但是用来做实验器材还是足够了。

正好朱慈炅也要让徐孚远和夏允彝学着制造蒸汽式发电机和有线电报发送接收装置了,他干脆将这两样东西的草图画出来,给他们讲解了一下,让他们自己琢磨琢磨怎么用现有的东西把实验器材造出来,今后有了电线成品又怎么生产正式的蒸汽式发电机和有线电报发送接收装置。

要说徐孚远和夏允彝这两人还真是选对了,他们就是那种理工科的天才,朱慈炅把草图给他们一讲解,他们鼓捣了几天还真把实验模型给做出来了,不过只能纯用来做实验,还不能投入实用。

比如蒸汽式发电机,轴承和蒸汽活塞都有现成的,这个不用多说。壳子也很简单,大明这方面的能工巧匠多了去了,只要跟他们描述一下,你哪怕要铸朵花出来他们都能给你铸出来。转子也好说,只要把磁石加工一下就行了。唯一麻烦的是定子线圈。这会儿连绝缘材料都还没找回来就更别说漆包线了,没有绝缘层就不能让线和线还有线和外壳接触,徐孚远和夏允彝想出来的办法是直接将线绕在木柱上,绕稀点,不让线和线接触,然后外面再套个木壳子,不然线和外壳接触,这样做是做成了,但是发出来的电,电压和电流都很小,近距离做个实验还可以,远距离一损耗,那电流就微弱到薄铁皮都吸不动了,所以还不能投入实用。

有线电报发送接收装置能强点,发送装置反正就是个带弹片的开关按钮,结构及其简单,接收装置能复杂点,主要还是信号显示的问题,这会儿肯定做不出纸条打印,也没有光电二极管,只能靠声音来传递信号,这就必须有一套精密的发声装置,这个部分也比较耗时间,只能先用铃铛替代。

实验器材定型之后,朱慈炅立即下令,各宣承布政使司和各都指挥使司选拔的驿卒和各军团先分别选拔通讯员进京,开始学习电报通讯,至于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让他们边学边做得了,这样印象更深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