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大英公务员 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玉米运动的后果
实不相瞒,艾伦威尔逊正在想办法怎么筹钱,先期投资只是一个估算,就要投入超过三百万英镑,这笔钱多不多分怎么算。
如果你知道英国在一九七八年,布雷斯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的时候,扣留了伊朗一千五百辆坦克的订单预付款,也就是四亿英镑, 就知道这个投入已经不少了。
而且这只是当年的拨款,下一年还要继续投入。半导体产业虽然带动就业算是相当大,但也是高投入的产业。不然美国也不会这么容易就放弃,将产业转移到了诈骗岛。
考虑到政治上的影响,最好是能够拉入一定程度上的王室资金,只要可以为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艾伦威尔逊记得蒙巴顿集团当时也是给王室股份的,这些年女王陛下应该也没少分红。
只是他不知道有没有这个面子,能从王室那里扣点钱就出来。就算没这个面子也没关系,女王不行的话,不是还有言听计从的小姨子么。
就算是刨除内阁秘书长这个身份,艾伦威尔逊自认为自己的信用值也是相当高的。
他又不是杰克马?妥妥一個骗子,又当又立,还不仅仅是欺骗国家,连投资者的钱都敢截留。
阿里上市之后给全体股东分红过么?根本没有,钱都被留在阿里的小圈子里面了。那这和庞氏骗局有区别么?
目前为止,他都对和妻子同等地位的女士很好, 从没让这些女士有利益上的损失。
“实在不行我自己往里填。。”艾伦威尔逊小声嘟哝, 甚至已经做好了牺牲自己,为国接盘的准备, 杀入这个高投入的产业。
图灵离开内阁办公厅,就带着新任务去调研英国半导体现状了,艾伦威尔逊则正在编辑,关于什么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书面报告。
书面报告是否准确并不要紧,主要是要和日本竞争,马来亚的人口在现有领域能和日本竞争,就已经竭尽全力了。也不能指望一千六七百万人口的殖民地做到更多。
艾伦威尔逊又知道,七八十年代日本半导体的发展,为日本谋得了强大的话语权。甚至引起了美国的忌惮。他不想看到这一幕的发生,宁可不赚钱只创造就业,也不能让日本半导体发展起来。
马来亚现阶段没有这个能力和日本竞争,那就只有依靠日本本土了。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引进其他欧洲国家的资本,共同在半导体上发力。
艾伦威尔逊给军情六处的理查德·怀特打了一个电话,关注一下欧洲国家的半导体发展情况,要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在进行评估,到底是合作还是单干。当然还包括假想敌日本的半导体发展调查报告。
内阁办公厅进行对各国半导体评估的同时,肯定不能忘记现阶段的霸主美国。半导体首先兴起的就是美国,当今世界十大半导体公司,美国就占据九个, 第十名是日本的武田理研。
现在的美国肯定想不到,再过二十年,日本将会和美国正好反过来,处在今天美国公司的位置,当然在九十年代以前,半导体称不上全球化,各国的半导体公司的绝大部分产能,都是应用在本国市场当中。
全球化那还是以后的事情,艾伦威尔逊看看能不能在欧洲团结的理念之下,为英国的半导体产业拿到一块大蛋糕,要知道法意半导体出现是二十年之后的事情,英国有足够的时间来深耕欧洲市场。
“政府有意于扶持半导体产业?”面对上门的图灵,杰夫·达默十分吃惊,其实五年前曾发起了一项运动,以鼓励英国在集成电路开发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但对此很少有人进行回应。
英**方未意识到会在未来场景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英国公司也不愿投资自己的资金去冒险。
杰夫·达默当时的倡议遭到了冷遇,没有人会冒险。
政府部门不愿意签订合同,因为他们没有申请。人们不会说我们想使用它,因为他们没有使用它的经验。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美国却对此下了赌注,英国在该领域的布局则有些迟缓。
“政府部门不愿意签订合同,因为他们没有申请。人们不会说我们想使用它,因为他们没有使用它的经验?”
谷觊
艾伦威尔逊要是在这,一下就能辨别出来这是白厅公务员的经典车轱辘话。也确实是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两头堵问题,重新推回给倡议者。
图灵好像也隐约的听过有人这么说话,但这不重要,他要告诉杰夫·达默情况已经变了,“新上任的内阁秘书长艾伦爵士,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极为关心,我想,你应该继续试一试之前的倡议,你觉得这个产业的最关键之处在什么地方。”
“主要有六个方面。”杰夫·达默一听立刻就不困了,“微细加工技术;结晶技术;设计技术;工程技术;试验评价技术;硬件技术。”
应该集合英国所有有半导体技术的公司进行整合,将相互存在着竞争关系的公司聚集在一起,共同克服技术难题一事,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举措。
其实在半导体设备当中,当时能够生产相关零部件或者总成的公司有限,几乎采用的都是同样的供应商体系,只是在设备投入产线以后,如何进行调整与优化,这才能成为英国核心公司的竞争力。
听着图灵转述的想法,艾伦威尔逊挠着头皮,不慌不忙的评价道,“康采恩模式?”
不过话说回来,这一套由德国发展,后世被日韩两国运用的财阀垄断模式,在两国的发展当中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其实蒙巴顿集团也是康采恩模式的企业。
艾伦威尔逊对康采恩模式倒并不是多么抵触,这套德国人原创的集团模式,其实没有苏联人说的那么坏,不提别的,苏联计划经济委员会名下的不同部门,只不过是公有制的康采恩,和财阀的本质区别也并不大。
刚刚过去的一九六二年,对苏联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年景,这不仅仅是因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低估了肯尼迪,最终不得不妥协。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苏联的粮食产量出现了滑坡,在克林姆林宫刚刚结束的会议上,赫鲁晓夫因此大发雷霆,但其实其他中央主席团的委员们,心里都清楚,根源就在第一书记身上。
苏联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大力提倡下,苏联国内各地慢慢风靡玉米运动。显而易见,由于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缺乏科研验证,许多的玉米种子取代了原先粮食作物却因为气候原因长出不到棒子。
以后,为了更好地能够更好地听从赫鲁晓夫的爱好,一些干部还悄悄的从国外進口玉米蒙混过关。
“根据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数据,今年会出现八百万多吨的粮食缺口。目前国库的储备是绝对顶不到秋天收获之后的。”勃列日涅夫忧心忡忡的对科兹洛夫道,“情况已经极为艰难,我們必须将粮食缺口补上。”
“其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国际市场购买粮食。”福尔采娃面无表情的开口,“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商是美国,如果我们对美国进行购买。可能会面临暴涨的粮食价格。”
“法国也是农业强国。”科兹洛夫言简意赅的询问,“不能从东欧想想办法么?”
“大多数粮食生产国,面临和我们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处在北半球。如果到了下半年的话,在采取收购的办法,谁都知道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了问题。南半球的农业强国只有巴西和阿根廷,但两个国家都在美洲。”勃列日涅夫摇着头,“我们很难躲过美国人的眼睛。”
对外采购的办法一样有问题,苏联购买的粮食不算小数,而且欧美不会认可卢布的价值,苏联手中的外汇储备明显无法负担这笔开支。
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只能使用苏联的黄金储备,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采购。
“不能从英国身上想想办法么?”福尔采娃小心翼翼的开口,“英国在南部非洲还有条件不错的殖民地,我们都知道南北罗德西亚都是人口不多,但面积不小的殖民地。最好还是不要经过美国的监控网络把事情办成。”
福尔采娃也说不明白现在是什么心思,她希望那个人能够帮助苏联渡过难关。
“南半球?现在正好是收获之后,如果南北罗德西亚真像是传闻的那样,是非洲的面包篮,那倒真是一个选择。”勃列日涅夫表达了赞同,“科兹洛夫同志,你觉得呢?”
如果有选择,科兹洛夫绝对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但他现在也没有办法,咬着牙道,“我和赫鲁晓夫同志谈一谈。当然我们也要尽可能的减少损失,能够从兄弟国家得到帮助是最好。”
勃列日涅夫和福尔采娃都点头,也只有第二书记有这个资格,在赫鲁晓夫面前这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