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赶海:我能看到提示 第二百零七章 超大珍珠
我国是基本不产帝王蟹的,差不多都是进口,不是美国就是俄国。
鲜活的帝王蟹一般来自俄国,毕竟俄国跟我们近,运过来方便。
这边,张耀华他们大捞特捞,对面的棒子虽然也在努力,但他们的渔网不是深水网,只能偶尔捞到几只。
看着中国人发财,他们眼珠子都快红了。
可偏偏他们还不敢挑衅。
目前,他们能做的就是记住这个坐标,下次带深水网过来,或者租捕蟹船出来。
“棒子走了。”
“不走能怎么办?看着我们捞帝王蟹?”阿兴嘿嘿笑道。
他们高兴呀!这要是弄一船帝王蟹回去,得挣多少钱?
现在市场上的帝王蟹怎么也要一百多元每斤。一只帝王蟹的重量在五斤以上,好几百元一只。
刚刚那一网,就捞上来近千只那么多。
“帝王蟹不是红色的吗?这怎么看着像是金色的?我看,可能是品种不一样。”有人说道。
张耀华:“帝王蟹有三种颜色的,红色、蓝色和金色。二月左右的帝王蟹几乎都是金色,其他时候则是红色的居多,九月、十月前后会变成蓝色。”
所以,不是什么品种问题,而是帝王蟹本身就会根据不同月份变化颜色。
蓝色帝王蟹煮熟后蟹壳呈橘红色,蟹肉味道要淡一些,更柔和清爽。
这些帝王蟹,肯定是大规模迁徙而来。
它们的大本营确实是高纬度海域,比如白令海、阿留申群岛海域和阿拉斯加湾是阿拉斯加蟹类捕捞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白令海水域。
可惜了,小日子和废水排海。不然,张耀华都想北上去捞一把。
以后,他们只能尽量南下捕捞。
虽然和废水会随着洋流,污染全世界的海域,但靠近小日子的,浓度肯定更高,越是远离,浓度就越低,影响没有那么大。
“华哥,你来看一下,这是什么东西?”忽然,有个人喊道。
大家凑过去,发现了一个古怪的生物,看上去就是一滩凝胶状的肉,根本没办法用词汇来形容它有多丑。
朱伟光看了之后,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是水滴鱼。”张耀华却看过这种鱼的资料。
长着一个哭丧脸的鱼,很好辨认,被称为“世界上最丑陋的动物”,它的名字来自它的凝胶状身体,因为身体构造的原因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漂浮在水中。
这种鱼在出水以后因为体内肌肉组织没有张力而显得软塌塌的,其实它在自己生长的环境中,长的还算不错,并没有现在那么难看。
“能吃吗?”有个家伙竟然问出一个炸裂的问题。
大家看向他,反问:“你敢吃?”
“啊!为什么不敢?”
长得恶心的动物多得是,没少称为人类的口粮之一,为什么就单独嫌弃人家水滴鱼?
张耀华:“不知道,没吃过。”
海洋生活的海洋生物很多,人类目前对海洋的探索,据说只有百分之五,我们人类对海洋的了解,甚至还不如太空。
因此,别说什么水滴鱼,看到再怎么古怪的生物,也千万不要奇怪。
“你牛逼!要不,伱吃一次试试看。”
那小子还真不挑食:“行呀!不过这玩意我可不敢生吃,煮熟了试一试,好吃再告诉你们。”
朱伟光摆手:“谢谢了,我不要。”
“这又是什么?怎么看着像珍珠?”还有伙计捡起来一个乒乓球大小的东西,表面有珍珠的质感,但不规则,跟鹅卵石差不多。
“想多了吧?珍珠怎么可能这么大?”
张耀华接过,看了看:“应该是珍珠。”
“不可能吧?”
这显然超出了大家的认知。
“是珍珠,你们肯定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珍珠有多大吧?”朱伟光也确定,这就是珍珠。
实际上,很多珍珠就不是规则的球形。
椭圆形,甚至凌边形的不在少数。尤其是那种超大型的珍珠,更加不可能很圆。
“有多大?”
“普埃尔托之珠,67厘米,比这一枚大多了。”朱伟光跟大家科普。
普埃尔托之珠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珍珠。尽管这颗珍珠早在1996年就被发现了,但直到近十年后才与世界共享。
发现它的,是一位菲佣的渔民,多年来一直把它藏在床下的一个袋子里,视它为吉祥物。
眼前的这一枚,长度还不到10厘米,确实差远了。
“67厘米?确定不是毫米吗?”
“就是呀!67厘米,半米多,吹牛也别这么夸张呀!那得多大的珍珠蚌,才能装得下那么大的的珍珠?”周围的人不信。
唯有张耀华开口道:“别不信,或者地球上还有更大的珍珠,只是还没被人类发现而已。”
这个世界,超乎大家的想象。
朱伟光跟张耀华说道:“老弟,你发现没?世界上很多超大型珍珠,好像都是菲佣发现的。”
比如那颗排在第三的巴拉望公主珍珠,也是菲佣发现的,在巴拉望海岸附近。
说明,菲佣附近的海域,容易孕育大珍珠。
“这附近海底,可能有不少巨型蛤蜊吧!”张耀华猜测。
巨型蛤蜊,其实就是砗磲。也只有砗磲,才能孕育出那么大的珍珠。
我们都知道,砗磲的体型非常巨大,一米多宽的不在少数。
砗磲的壳,在我们国家本身就是一件宝贝。
“放个水下机器人下去看看?”朱伟光建议。
反正现在帝王蟹也捞得七七八八。
过年期间,张耀华购买了几台水下机器人,本来是打算用来打捞沉船宝物的。毕竟很多深度都是我们人没办法下去的,只能靠机器。
假如是水下考古的那种做法,水下机器人也无能为力。
但如果只是单单捡点沉船的宝物,那就足以应付了。
“行呀!”张耀华也想试试水下机器人的性能。
水下自动机器人是一种非常适合于海底搜索、调查、识别和打捞作业的工具。
目前我国有可下潜六千多米的水下机器人,中俄联合研发的。
张耀华不需要那么高科技的,能下潜到一千多米就足够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