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回到大秦做皇帝 第四百零五章 反秦联盟(一)
“师阜,朕要你将这些瓷器,行销天下,可有问题?”扶苏笑眯眯问道。
师阜顿时呼吸急促,倘若真的将瓷器交给他经营,那其中的利润,已然是不言自明。
“陛下,臣绝无问题。”师阜当即一口应允了下来。
扶苏点了点头,对于师阜表露出来的态度很是欣赏,道:“既然如此,瓷器暂时由你销售,只不过所得利润要上交三成给少府,这一点……”
“诺。”不待扶苏说完,师阜已然先一步答应下来。
夜色渐深,师阜乐滋滋的离开了咸阳宫,心中不由地觉得自己好运,当初在客栈之中遇到了扶苏,之后在扶苏的帮助下,占据了洛阳,才有了今日的资本。
可现在的扶苏却已然是这个大秦帝国的通天霸主,所给予他的仍是他所无法想象的。
………………
而此时,项羽则是兴冲冲的跑进了屋子,眼中闪烁着兴奋难耐之色。
“叔父,我们的人都已经准备好了,只待叔父一声令下,整个会稽顷刻间便是我们的了!”项羽眼中闪烁着血色,对于这一天,他已经等待了很久了。
“羽儿,不要着急。”项梁则是一副老成持重之色,道:“眼下,时机未到。”
项羽眉头紧皱,急道:“我们等了这么长的时间,嬴政好不容易驾崩了,现在继位做皇帝的是那扶苏小儿,正是秦廷朝局未稳之时,此时不发义兵,光复我大楚昔日的荣光,更待何时?”
项梁却是轻轻摇头,道:“羽儿,你说的不错。”
“嬴政那个暴君死了,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千载难逢的良机,眼下扶苏刚刚登基继位,朝局不稳,只不过……”
“羽儿,你可曾想过一个问题?”项梁皱眉看着满脸傲气的这个侄子。
对于项羽,项梁是又喜又怕。喜欢的是他这个侄子实在是太过出色,即便是项家的历代先祖,只怕也没有一个能有项羽这般天赋卓绝,可是,更令项梁担心的便是项羽这绝顶的天赋,造就了项羽无双的傲气。
这天下间,不管是谁,项羽都不曾放在眼中。
见项梁盯着自己,项羽按捺下心中的火气,道:“还请叔父赐教。”
项梁这才解释道:“嬴政虽死,可是,秦廷实力却是未曾大损啊!”
“朝中还有蒙恬,王离这等老将,丞相李斯尚在,虽说蒙氏与李斯水火不容,可是,若我等起兵,这两家必然合力,对付我等,到那时,这反秦复楚的大业从何谈起?”
“那难道我们就在这里坐以待毙么?祈祷着蒙恬,李斯也像嬴政一样老死暴毙么?”项羽心中充满着怒气,不甘心问道。
“叔父,这天下间不知道有多少反秦志士,我们不妨率先起兵,到那时振臂一呼,天下必定景从,想来也是不惧那蒙恬和李斯。”
项梁依旧摇头,道:“羽儿,你想的很对,的确,若我们率先起兵,凭借项家的声望和威名,必然会令天下反秦志士景从,只不过,羽儿,你可曾听过树大招风。”
“眼下秦廷实力未曾大损,我们冒然强行出头,其结果必定是被秦军重点要消灭的对象,叔父死了倒是不要紧,可羽儿你若有事,反秦复楚的大业如何完成?我又如何有脸去见你的父亲和祖父?”
“那叔父的意思是?”项羽皱眉看向项梁。
“等。”项梁缓缓的吐出一个字,道:“等到恰当的时机,我们便趁机举兵,推翻暴秦。”
“那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听到项梁又是这一番说辞,项羽心中不由地不耐,道:“我已经快要忍不住了!”
项梁这一次却是没有再含糊其辞,道:“羽儿,这天下间认为嬴政已死,便趁机想要复国的人多是不多?”
“那还用说?”项羽脱口而出,道:“秦国毁六国社稷,灭我等宗庙,夺我六国重宝,我等贵族却是过的朝不保夕的日子,哪个不恨秦国?”
项梁饶有意味的看着项羽,项羽见状,稍稍沉思,道:“叔父的意思是即便我们不出面,也会有人趁机起兵,推翻暴秦?”
“那是自然。”项梁嘴角微微勾起,道:“这第一个起兵之人固然能得到天下的拥戴,可也毋庸置疑,受到秦国朝野的打击最为沉重。”
“我们不妨在这之后起兵,等秦国实力大损之后,我们便推翻了暴秦,光复我楚国的社稷。”
见项羽脸上不耐之色,项梁苦口婆心劝道:“羽儿,为将者,切记不可只有匹夫之勇,亦要有谋略,唯有谋略,才能帮助人成就大业……”
“古往今来,王侯将相数不胜数,可是终究没有几人能够存于史册,能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其根源便是在于……”
“知道了……知道了!”项羽旋即起身,朝门外走去。
对于项梁的这些说词,项羽耳朵都要快听出茧子来,于项羽而言,从始至终只有一件事能够感到兴奋,就是举兵推翻暴秦的那一刻的到来。
见项羽如此,项梁亦是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他对于自己这个侄儿的性子太过了解了,知道自己的这一番话语项羽又是没有听进去。
项梁亦是知道,项羽天生的武力,给他带来的太多好处以及优势,故而,谋略便成为了项羽唯一的短板。
可是,项羽对于这一点并不在意,在他的眼中,项羽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凭借拳头打天下,根本不需要什么谋略,这是对自身的信心。
而此时,在有着千里之遥的陈县,另外一场精彩的戏份开始上演。
陈县作为曾经楚国的都城,可以说其中云集着反秦复楚的庞大力量,堪称是反秦联盟的据点。
其中,就比如最为出名的魏国名士张耳,陈余就隐身在陈县之中,改用了化名,在这里做了一个小吏。
除此以外,还有魏国的魏咎,也是停留在这里,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两个人物,陈胜、吴广亦在此做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