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开局截胡五虎上将 第1575章 健壮男子的怒吼
健壮男人这番话,让无数百姓为之动容。
这不仅仅是这个男人的心声,更是许许多多百姓的心声。
这三十万人中,其实好多都是一个地方的。
匈奴不可能深入抓人,只会袭扰周边郡县。
因此,就算返回故乡,也是一片荒芜状态。
经历数次洗劫,百姓们逃还来不及,谁会呆在那等着匈奴来抓呢?
还有就是提到的鲜卑二字。
对于百姓来说,他们不知道匈奴,鲜卑体量如何,谁强谁弱。
但是他们知道,只要这些异族来袭,倒霉的一定是他们。
匈奴是灭亡了,可鲜卑尚在。
这次秦王深入河套救他们,难道下次还会深入大漠救他们吗?
人家秦王是脑子有问题吗?
救这些忘恩负义之人?
至于魏王,连想都不用想。
除了向这些百姓索要赋税,其他一概不理。
他们的死活,与高高在上的魏王何干?
也就是说,只要鲜卑人拿下劫掠,他们仍旧是无人保护。
最终倒霉的,还是他们!
一想到还要经历被奴役的生活,以及回到家乡后满目疮痍,毫无生机,并且又要被严重的赋税所逼迫,无数百姓心中有了答案。
就在这时,方才吵着回乡的瘦子从地上跳了起来。
“我。。。我要加入秦国!以后,我就是秦王的子民!”
此话一出,无数人投来了鄙夷的目光。
真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不过,健壮男子倒是没有鄙视瘦子,还肯定的点了点头。
“还算没有糊涂到家!”
“日后,你一定会直到今日的决定是多么的明智!”
瘦子脸色通红,还是点头回应了健壮男子。
随后没有久留,立刻回到了人群中。
健壮男子一看,也没有久留的意思,移步准备返回人群。
“等一下!”
就在这时,刘璋亲自开口了。
“这位兄弟,不知如何称呼?”
健壮男子停下脚步,转过身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启禀秦王,在下乃是太原郡太原人士,贱名郝昭。”
“之前在并州刺史部,治所太原郡守麾下为郡兵。因功升迁至伍长。”
“郝昭!”
刘璋双目圆瞪,满是惊愕。
健壮男子竟然是郝昭?
连忙转头看向法正,询问他是不是之前提到的人。
法正很确定的点了点头。
“你就是郝昭。。。!”
听到刘璋声音中的惊讶,让郝昭感到一阵惶恐。
他从没有上过战场,几乎没有让天下皆知的军功,怎么还会被秦王刘璋知晓?
至于伍长,郝昭压根就没真正当回事。
什么叫做伍长,五人为一伍,设立伍长。
意思就是五个人的头。
连个队长都不如!
不论是秦国还是魏王,伍长都能组成一支军队!
“秦王,在下。。。”
惶恐不已的郝昭,只能向刘璋开口询问。
可是说出来,也不知道该问什么。
难道问刘璋为何认识自己吗?
郝昭可没有嫌自己命长!
不过,刘璋的追问已经脱口而出了。
“郝昭,你可有表字?”
这个时代,重名重姓之人还是很多的。
汉朝,以一字之名为荣,两字之名为耻。
只要不是脑子有问题,不是起两个字的名字。
这就造成了很多名字相同。
但是表字随意取,想通的就很少了。
因此,姓名无法确定身份,但是姓何字可以!
郝洲不敢欺瞒,立刻拱手相告。
“启禀秦王,在下姓郝名昭字伯道。”
刘璋听后,心中顿时大喜。
没想到,还真是他知道的郝昭!
以一座陈仓城,将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堵得无功而返的郝昭郝伯道!
在整个汉末到三国历史中,善于防守的名将很多。
但若是常人耳熟能闻的,郝昭必然在列。
不论是基于什么原因,不论占据了多大的优势,和准备有多么充分,郝昭就是以一己之力挡住而来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能力,毋庸置疑!
“郝昭,你。。。”
见到名将,刘璋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收到麾下。
不过话还没有说出口,便被没有通报的走到高台上的法正制止。
“秦王!”
法正没有畏惧刘璋有些不悦的眼神,连忙走到了刘璋身旁。
附耳并压低了声音。
“秦王,当着这么多人,还是不要轻易招揽。”
“眼下,先安抚百姓为要!”
刘璋顿时恍然大悟,认可的点了点头。
并将准备脱口而出的话,全部改写。
“郝昭,你帮助孤安抚有功,可想要什么赏赐?”
郝昭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摇头表示拒绝。
“秦王救下郝昭性命,已然是惊天大恩。郝昭岂敢向秦王索要赏赐?”
“之后能成为秦国的子民,对于郝昭来说已是万般荣幸!”
沉稳,谦虚,不求回报,素质堪称当时顶尖!
刘璋更加确定,他就是那个名将郝昭。
“好,不错!”
一边夸赞,一边显露着自己的喜爱。
“郝昭,你在太原当兵,为何会前去五原郡?”
“启禀秦王,在下奉刺史命令,前去五原郡探查情况。”
郝昭据实回答。
想了想,又连忙补充了一句。
“自从匈奴劫掠后,五原郡混乱,郡守等官员相继离任,刺史部对于郡内的情况一无所知。”
“那你可还有什么家人?”
“启禀秦王,在下自幼父母双亡,日子比较艰难。因此到现在还是独自一人。”
刘璋点了点头,没有什么怀疑。
这个时代,郝昭几乎就是最底层的人物了。
尤其是生活在边疆的农民,更是凄惨无比。
养活自己尚且困难,如何养护一家人?
没有娶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好,孤知道了。”
“你暂且退下,等到了关中,孤再行赏赐。”
刘璋没有再过多询问,选择听从法正的建议,不要急于一时。
反正郝昭是自愿加入秦国,以后有的是机会。
“遵命,多谢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