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开局请编洪武大典,老朱乐崩了 第141章:寻对手而不可得,也是一种寂寞!
“这个没问题,”
“不过关中还要防备北境,能抽调出来与我们一起进攻的部队怕是不会超过五万人。”
沐英微微摇了摇头,就算是抽了五万人,加上这一边剩下的军队也不过十四万,堪堪与夏国前线军队数量持平而已,如果算上夏国国内守备以及地方部队,甚至还有所不足。
“两万汉中守军足矣,若非不是南方水师去了北方会水土不服,甚至连这两万人都用不到。”
萧寒轻轻摇了摇头,胸有成竹。
打仗,人数从来都不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不然也就不需要将领和谋士了,直接双方把阵势排开,数一数对方的人数就能决定胜负了。
“咦?你都十万人了?”
“我才九万人。”
“晦气!双方差了一万人,这仗没法打了,投了!”
夏都。
“朱元璋,终究还是打过来了吗?”
夏国皇帝明升有些无力的靠在龙椅上,叹了口气道。
明玉珍年仅三十七岁,便早早离开了人世,年少的明升被迫早早接任夏国帝位,面对着中原风云变换从,根本没有勇气掺和。
如今,中原大局已定,出了一个终极**oss朱元璋要来打自己,明升说心里不慌,自己都不信。
毕竟,中原中,任何一路诸侯,明升都没有把握能打过,更何况是把所有诸侯都打趴下的朱元璋。
“陛下,明军势大,横扫南北,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皆是当世虎狼,却不敌其兵锋,我大夏与大明骄兵悍将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以末将看,不若早降,早年朱元璋便曾招陛下去金陵觐见,想来有意化干戈为玉帛,和平统一天下,此时投诚,并不会为难我们。”
夏国中书左丞相戴寿越众而出,对着明升劝道。
戴寿作为从明玉珍时代便是极受倚重的大将,自然不是卖主求荣之辈,恰恰相反,这些年在明玉珍走后,若无戴寿的存在,明升甚至可能已经被蜀地豪强杀了。
只不过,明升着实算不上什么明君,根本无力压制夏国内部骄兵悍将,戴寿觉得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全心全意与大明军队一战,若是强行一战,不过是白白送了夏国将士和百姓的性命罢了。
“戴相此言差矣,蜀地坐拥天险,又是天府之国,丁口百万沃野千里!昔年刘备可以蜀地三分天下,裂土而王,今我大夏雄兵二十万,谋士如云,武将如雨,又有陛下这般圣明天子,凭蜀地天险,还怕他一个朱元璋不成?”
“况且,根据前线传来的消息,领兵的并非徐达、汤和不过是几个毛头小子罢了,朱元璋他如此托大,他这十万大军,我们直接吃下便是。”
平章政事吴有仁站出来反对道。
“陛下,臣赞同吴大人的观点!”
知枢密院事张文炳也是站出,表示了支持吴有仁。
他们的权力全都来自于夏国,夏国没了,纵然不被老朱杀死,他们也再也不会有之前的权势了。
人为财食,鸟为食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力和财富,此时的他们,如同场上输红眼的赌徒,无论如何都想最后博上一把。
“戴相,你怎么看?”
两人的话,明升已然心动了,毕竟他一个皇帝,要放弃基业给朱元璋当阶下囚,无论如何也不是那么轻易能够接受的。
哪怕,此时投降,大概率可以保上一命,或许可以在朱元璋的施舍下富贵一生,又怎比得上自己当皇帝,锦衣玉食,挥手间决定百万人生死来的痛快?
“唉!”
“若我大夏众志成城,臣愿为陛下死战!”
戴寿轻叹一声,对着明升拱手道。
他知道,既然明升这么问他,便是有心跟大明一战,以求能够据险而立,再说下去,可就有投敌买国的嫌疑了。
既然如此,那便一战好了,为国战死,纵然舍此一身,也算,不负当年明玉珍的知遇之恩。
“好!”
“传朕旨意,戴寿、吴有仁、邹兴率兵十万阻拦明国大军。”
“张文炳连北境守军,五万兵马,固守北境。”
明升大手一挥有些兴奋道。
戴寿不同意跟大明一战,着实让他心里一凉,此时戴寿松口,明升不由得心下大喜,这蜀地险要且富庶,秦汉得蜀可东出列国,一统天下,他明升自知没有秦皇汉武之资,不求一统天下,割据一方难道还不行吗?
只要在他死前,蜀中还在明家手里,便不算对不起自己老爹不是。
“陛下,我大夏虽兵强马壮,然那朱元璋兵锋正盛,那随军军师萧寒,有淮西小先生之名,曾谈笑间破陈友谅大军。”
“那朱文正、蓝玉曾血战洪都,名声虽不如徐达、汤和、常遇春,却也绝非等闲之辈。”
“既然要与明国开战,还请陛下遣使往大理和梁国,若能合国之力,可保我大夏安稳。”
戴寿再度开口,他很清楚,别看字面上他们人多,但真打起来,绝非大明虎狼之师的对手。
若无外援,那么,夏国存在与否,全看大明到底有没有彻底诛灭夏国的决心。
“戴相。”
“昔年我大夏曾与段氏、梁王血战,积怨颇深,乃是死仇,他们如何会愿意帮我们?”
“不过是徒损儿郎性命罢了!”
右丞相万胜站出来开口,当年跟大理段氏和梁王打的就是他,损失的也是他的嫡系,可以说是积怨颇深,自然是不想让这两伙人过来的,至于夏国能不能打过大明,这不是有戴寿那么一群人挡着呢吗?
“万相,此一时彼一时,昔年我们还与朱元璋交好呢,如今他们不一样来攻打我大夏?”
“那段宝和梁王也不是蠢人,怎会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我大夏若是败在朱元璋手里,朱元璋岂会放过他们?”
戴寿眼睛微微一瞪,对着万胜道。
双方同殿为臣多年,戴寿也不想把场面弄得太难看,若非万胜乃是跟他一样,从明玉珍时代便是存在的老将,戴寿已经开骂了。
都什么时候了?
你还在那里想那些小仇小恨,难道不知道,这大夏一旦与大明开战,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吗?覆巢之下,哪有完卵的道理?
“我…”
“既如此,微臣曾与段宝和孛罗帖木儿(梁王)打过交道,既然陛下不曾安排微臣出征,臣请为使臣,亲往段氏和梁王处,与双方定下盟约。”
万胜表情一僵,脸上先是一阵红,而后又是一阵白,最后竟是站了出来开口道。
此前开口,乃是下意识行为,听戴寿一说,万胜这才有些迟钝的反应过来,当即有些不好意思地向着明升请命。
“好!”
“万相能有此心,朕心甚慰,传旨令万胜持节前往大理和梁国,只要双方出兵助我大夏打退朱元璋,我大夏便助他们各自脱离蒙元立国,永结友邦共抗朱明。”
明升大手一挥,下旨道。
两日后。
长江之上,此时蓝玉已经领兵南下,何文辉也已经北上前往汉中,偌大一艘旗舰中,高级大军高层竟然只剩下了沐英和萧寒。
“风雪,果然不出伱所料。”
“朱文正与夏国戴寿、吴有仁对峙在了瞿塘峡,敌军北依羊角山、南依南城砦,引铁索成桥,拦住了朱文正的去路。”
“另外在蜀地渗透的锦衣卫打探到消息,伪夏右相万胜已经持节前往了云南。”
沐英指着沙盘,对着萧寒惊叹开口,如今的局势,不能说和萧寒此前说的像吧,那简直是一模一样。
“呵呵。”
“困兽犹斗罢了,哪怕是当年的明玉珍面对我大明,也不过是苟全性命,一个明升,连自家朝政都把控不住,自然不会有勇气独自面对我大明。”
萧寒笑着摇头,伪夏的反应和结局,以及南方段氏和梁王的变动,在他内心的棋盘中,已经走到了最后。
预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对于顶级谋士,基操罢了,真正的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好几个千里之外,多线作战,掌控全局,方才不负盛名。
唯一可惜的是,这一战的对手,显得有些弱,对方阵营,没有足够优秀的谋士,在谋略上能跟萧寒过招,使得这一战,显得没有那么尽兴。
放眼天下,寻一对手而不可得,有时候,也是一种寂寞啊。
“所以,这铁锁横江,我们到底要怎么破?”
“今日之内,我们的中军也要到前线了。”
沐英看着沙盘,眉头皱起,萧寒的预判完全准确,但是沐英还是没有想出如何在五十天内,击溃兵力比大明这边还多的夏军。
萧寒在这儿无敌的忧伤,沐英人都要头秃了。
大哥,你是稳了,能不能跟我说说?让我心里也有个底啊?
不然,全程都是蒙鼓人,我这心里,也不踏实啊。
“莫急,莫急,我大明车到山前自然有路,船到码头自然挺直。”
萧寒打开一把折扇轻轻摇着,胸有成竹。
他自然看的出沐英的忧虑,不过,这关子…啊不是,这保密工作还得做啊,不然我怎么装…我怎么把控战争的节奏?
应天府,金陵城。
“父皇,明夏的抵抗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烈,那明升居然是摆出了一副鱼死网破的姿态。”
“段氏、梁王也是蠢蠢欲动,风雪他们,怕是难以轻易覆灭明夏啊,不若我们再派十万精锐前往前线,以求稳妥。”
坤宁宫中,朱标对着朱元璋微微施礼,萧寒稳如老狗,朱标这边看着锦衣传回来的前线消息,觉都有点睡不好了。
明夏、段氏、梁王,三方人要是加一起,兵力能到四十万,而大明这边只有十万大军,还是双线开战,领兵的也只有萧寒这个随军军师是淮西最高配置,这怎么能不让朱标感觉头皮发麻?
萧寒虽然自信,但是朱标的心态却是跟沐英一样的,哪怕绝对信任,但心里总还是不踏实的。
“怎么?”
“担心风雪那小子?”
朱元璋却是丝毫不急,兀自给自己倒着茶水,对于萧寒的信任,他还在朱标之上。
虽然,朱元璋也看不出萧寒到底想要干什么,但是自从当年萧寒谈笑间灭了陈友谅大军,朱元璋对于萧寒就有一种迷之自信,不然他也不可能敢让萧寒带着一群年轻将领,就去夏国打灭国之战。
“这一次,咱大明出兵确实有些托大了,没想到向来对咱大明服服体贴的段氏和梁王,居然还敢暗中有所动作。”
“若是真被他们在前线两面夹击,我大明十万大军岂不危险?”
朱标微微搓着手,一颗心早已经飞到前线去了,他倒不认为萧寒会输,但是他是现在大明的持家人啊,大明的财政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朱标可是比谁都清楚。
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大明朝现在几乎就是在走钢丝,一旦一处不济则是满盘皆输,尤其是在这个准备搞科举改革的关头。
要知道,春天到了,这就意味着要准备春闱了,到时候把《大明律》、《大明政治纲要》和《大明农学要术》加进去,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这要是预算超了,届时那些世家豪强闹起来,短时间解决不了,那可就闹笑话了。
“哈哈!”
“咱倒是觉得,用不着增兵,我大明休养生息,好不容易恢复了些民力,不宜动用太多军队,尤其是北境还要防备残元。”
“况且,无论是沐英还是风雪那小子,都没有给咱上书说要增援,既然如此,咱着什么急?”
“或许,他们军营中,风雪那小子已经开始布局破敌了。”
“此时前线大明部队固然少,但是这么一群乌合之众,比之陈友谅又能如何?”
“连陈友谅都只能成为那小子智计功勋的一部分,明氏、段氏、梁王又能多什么?”
“况且,那段氏和梁王还未必敢真的完全进场,直接跟咱彻底对着干。”
朱元璋双眼微眯,对于萧寒可以说是信心十足,虽然队友不是徐达、汤和,但朱文正、蓝玉等也不是易与之辈,或许独当一面还尚缺少历练,但作为将领已然足矣。
有着沐英、蓝玉、朱文正、何文辉这样潜力极大的年轻将领,再加上萧寒这个大保底,朱元璋稳的一匹。
“既然如此,一切全凭父皇做主。”
“朝廷还有不少奏折要处理,儿臣这边先行退下了。”
朱标虽然眼中依旧满是担忧,但对于朱元璋的话,却是颇为认同,故此缓缓退了出去。
“去吧。”
“接下这段时间,可就要辛苦标儿你了,老家房子修得差不多了,爹跟你娘先回去住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便准备动身了。”
“你最近,不是要用风雪的三本书做科举改革吗?”
“既然决定了,就坚定做下去好了,爹还在,若是届时谁敢声势,爹定然亲自给你站台。”
朱元璋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颇为满意。
后世对于明清的八股文评价非常低,其实朱元璋研究出八股文这个体系,最初的用心是好的。
大明朝不与士大夫共天下,与天下百姓共天下,而科举中,当世大儒几乎都是士大夫之族,大儒,代表的是学识,可不代表道德水平。
虽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怀疑是自己门生,不给状元的情况,但更多的,往往还是偏向于给同出一脉的人更好成绩的。
若是寒门乃至平民学子和士大夫的后人一起写出了惊世文章,那么不用多想,大概率这个状元是世家的。
所以,原轨迹中朱元璋为了减少这种情况,才想到了弄一种标准模式,让那些大儒有着更少的操作空间,以保持科举的公平,只可惜,到了最后,好心办了坏事。
如今,萧寒给了一个新的答案,以朱元璋的眼光,毫无疑问,这种办法,确实比自己的办法好用。
既然你世家豪强势力强大,那咱就给平民百姓开一个新赛道。
什么?
你说不公平?
咱要的就是不公平,就是要平衡百姓和士大夫,想走农学官?可以啊,你士大夫之家也学着亲躬农业,去学农学啊。
汉家十八省,自古以来就这么大,从来没变过,觉得不公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有没有试过种地?有没有好好了解过农学?
于是,在这种心态下,朱元璋直接把八股文的想法掐死在了萌芽之中,咱都用更好的办法了,那还费那劲干什么?
“儿一定努力,顶住所有压力,将科举改革进行下去。”
“纵然山崩地裂,也要为天下百姓,开龙门!不负咱朱家与天下百姓共天下的承诺!”
朱标将拳头放在胸口,慷慨激昂。
“哈哈哈!”
“好!好啊!”
“不愧是咱朱元璋的儿子,大明有你,有风雪,爹就算去了,也能瞑目了。”
朱元璋大笑出声。
“爹!”
“说什么混账话呢?”
“咱还想您这条大明祖龙长命百岁,再镇压大明国运一甲子呢。”
朱标看着朱元璋嗔怪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