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乱唐 第一百七十一章:天子厌张韩
禁苑的演武高调开场,却以令人目眩的方式结局。当今天子最宠信的两个人,杨国忠与陈玄礼丢尽了脸面,并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极尽无能的一面。
杨国忠身为整场演武的“**”指挥者却使数万大军在数千“叛军”面前弄的灰头土脸,甚至连本人都在演武中成为了对方的俘虏。
原本毫无悬念必胜的一次模拟对抗,竟然就让扮作“叛贼”的神武军硬生生的将局面扳了回来。在啧啧感叹的同时,官员们也再次对秦晋其人加深了用兵如鬼神般的印象。只是却忘了,在他们眼里俨然已经是赳赳武夫的秦晋,却还是天宝十三载的进士及第。
天子李隆基当晚并没有申斥杨国忠与陈玄礼,但一道勒其闭门修养的敕令,却让所有知悉内情的人都有了一种预感。那就是杨国忠的复相之路已经在一夜之间变得渺茫无比,而此前荣宠四十余载长盛不衰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怕是也很难迈过去面前的这道坎了!
“圣人,圣人慢些走,外面风大,别浸了身子!”
高力士一溜小跑的跟在李隆基身后,两个人虽然都已经年逾古稀,但很显然,李隆基的体制要胜过其一筹。
不过李隆基却并没有因为高力士的劝告而放慢速度,出了寝殿,满头的大汗已经被渐起的北风吹干,整个人却还仍旧沉浸在刚刚的颠鸾倒凤与腾云驾雾之中。
贵妃丰腴白嫩的身体,让他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几乎就忘了昨日的约定,寅时初刻会召集宰相们于勤政楼议事。而现在已经到了寅末时分,李隆基年岁渐高以后虽然长长罢朝,但却甚少食言于臣下,今日的一时放纵之举万一被史官记录书中,却不知又要在后世留下个什么样的名声了。
因此,李隆基在疾步赶路的同时,身心也迅速从愉悦的巅峰跌落至抑郁失落的谷底。
相比眼前的现实,对他而言则更重视身后的名声,安禄山反贼已经使他原本完美的帝王人生添上了永不可抹去的耻辱一笔,便再不能再让后世的史家们抓住这些原本无足轻重的生活细节来大做文章。
步入勤政楼,果见政事堂的几位宰相正身端坐。居于右者,乃是中书令韦见素,相左依次是门下侍中魏方进,门下侍郎崔光远,以及面色仍显苍白的高仙芝。
原本,这其中也会有杨国忠的位置,但他太不争气了,一日之间竟将李隆基曾给予了厚望的新军毁于一旦。尽管三万多人最后又重新收拢,但这就像覆水难收一般,曾经被吓破胆过的军队,再怎么打造也终将是圈里待宰的猪狗。
不但如此,这支原本可以成为朝廷中流砥柱,杨国忠晋身政绩的人马,也在一夜之间成了朝廷的包袱、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能轻易遣散的根本原因,这么多征募的丁壮一旦就地遣散,将会为地方治安带来噩梦一样的灾难。
府兵制盛行的时代,朝廷便完全不必有此种忧虑。因为一切兵员的分配提调,自有各地的折冲府负责。而在废除了行将就木的府兵制以后,朝廷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兵制能够取而代之,便也为庞大的帝国带来了严重烦恼乃至是后遗症。
而这一点,在取消府兵制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日渐突显出来。
国难思良才,李隆基只苦于找不到一个可以替他拨云见雾的人选,他扫视了殿中四位宰相,从韦见素到高仙芝,他们都有某一样过人的能力,但却不是那种可以定国安邦,开创先河的大才。
换句话说,李隆基君临天下四十余载,提拔重用的都是些守成之臣,而现在他所需要的却是极富 冒险精神的开拓进取之人!
然则,此等人物毕竟可遇而不可求,像商鞅、吴起那种一人可兴邦的大才,毕竟是千年难得一遇的。
李隆基叹了口气,从容落座。
“昨日演武,政事堂可有了定论?”
韦见素欠身道:“以臣之见,‘三军’虽然狼狈,但神武军也同样没能取胜,若非圣人叫停,结局尚未可知。不如便判双方打和,圣人以为如何?”
这也是韦见素一贯的风格,但凡政务涉及牵扯到各方切身利益的时候,便也是他尽显和稀泥功力的时刻。这么做,既不将当事双方得罪惨了,又使得各自尚有转圜的余地。虽然难免会致使朝政拖沓,但终究不会犯大错。
但是,在韦见素而言,正是这种无大过的原则,才是他能够在朝廷中四十余年一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再看那些壮心勃勃,试图有所作为而又不管不顾的人下场如何。
从姚崇宋景,到张九龄、宇文融,哪一个不是收场惨淡,令世人唏嘘?
这些人立志于谋国,却连自身都难以保全,甚至还连累的子弟家人累世受苦……
“魏卿的意见呢?”
李隆基袍袖内的手在隐隐发抖,又将目光转向了一直垂头欲睡的门下侍中魏方进。
魏方进顿时一惊,清了清喉咙答道:
“臣附议,附议!”
“一派胡言!”
啪的一声,李隆基一掌重重击在御案之上,将所有人都吓的禁不住身子一颤。
“打和?朕来问你,杨国忠被俘,帅旗被缴该怎么算?陈玄礼被俘,帅旗也被缴获,又该怎么算?”
李隆基疾言厉色,却见韦见素不慌不忙,依旧欠身答道:“一军胜败不当以主将安危为判断,战国时魏惠王伐秦,丞相公叔痤当阵被俘,可魏国还不是一战占了秦国河西百里之地?”
韦见素据理力争,李隆基还真拿他没有办法,难道还能以堂堂天子之尊与臣下当殿质问争论吗?不管韦见素说的有没有道理,他也只能表达认同或是不认同。
现在韦见素摆明了又在与李隆基唱对台戏,这位大唐天子一时间竟觉得拿这块又老又硬的滚刀肉没了办法。
不过,李隆基却不会与臣下争这一时之意气,早晚他会从别处找补回来。
于是他又将头转向了高仙芝。
“高卿以为呢?”
高仙芝忙道:
“若就事而论,昨天神武军以三千对三万,能取得如此战绩,当判胜!”
这句话才是李隆基想要的,目光中厉色已经缓和了下来。而如梦方醒的魏方进忽然发觉,自己刚刚附议错了。都怪刚刚一直都在瞌睡,以至于没听清天子与韦见素之间的对答,这才铸成了大错。
但终究不是没有办法补过。
“臣,臣附议,附议!”
李隆基目光骤然一凛。
“首鼠两端,究竟附议何人?”
天子训斥,魏方进的冷汗立时就噼里啪啦的从额头脸颊滚落。
“臣愚钝,初时觉得韦相公之言在理,自当附议。现在听了高相公所言,也觉得在理,自然,自然也要附议!”
李隆基哈哈一笑,他就喜欢这种识时务的人,虽然吃相难看了点,但毕竟比那种让人无从下手的滚刀肉强多了。
他初时任命韦见素为中书令,领宰相之首,就是冲着他影子宰相之名。韦见素在朝中为官数十年,向来以为人温厚,谨慎胆小闻名于朝野。本以为此人虽然能力上或许不如杨国忠,但听话的程度当不会比杨国忠差。
可万万没想到,在韦见素身上,竟让他看到了几分张九龄、韩休当年的影子。否则又岂会在自己雷霆震怒之后,还面不改色的据理力争?
“既然高卿与魏卿都认为当判神武军获胜,宰相中三有其二认同,少数亦当服从多数吧?”
李隆基并没有因为韦见素的顶撞而对他加以颜色,反而还笑呵呵的与之商量了起来。
韦见素又道:“臣愿尊圣人敕令!”
赞不赞同是一回事,尊不遵从敕令却又是另一回事。韦见素说的虽然委婉,但已经将自己的意见十分明显的告诉了天子。
李隆基点头道:“既然如此,政事堂便行文兵部,褒奖擢升吧!”
“臣以为,褒奖可以,擢升须当慎重!”
李隆基就知道韦见素不会轻易的放弃初衷,果然又对自己的敕令多有非议。
“擢升何以须当慎重?”
韦见素正色道:“我大唐立国以来,素以斩首军功为将兵者的唯一擢升标准,以演武取胜为由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若此恶例一开,自此以后便不知道要有多少无能之将忝居朝堂!”
李隆基已然有些动了真怒,韦见素一开始出言顶撞,他便一让再让,一忍再忍,给臣子留足了颜面。谁知当臣子的却不知体恤天子,竟然毫不留情面,甚至还说出了“开恶例先河”这等耸人听闻的话。
只是,他刚要发作,却听高仙芝也从旁附和。
“圣人,臣亦认为韦相公所言极是在理,军中晋升,若不以斩首军功为标准,只怕将士们士气涣散,从此便再也无心打仗了。长此以往,**战力怕是又要大打折扣……”
李隆基被两人左右说的一阵烦闷,便挥挥手道:“依你们便是,依你们便是,政事堂的事,宰相们自去决断,朕不干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