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猛卒 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百官投票
河北黎阳仓是隶属于兵部管理的军仓,各地军队屯田的粮食以及陇右和丰州的部分粮食都直接划给军队,运到黎阳仓存储。
而赈济瘟疫难民和洛阳难民,主要由关中广通仓来承担,基本不动黎阳仓的粮食物资。
目前黎阳仓有库存粮食一百五十万石和大量的兵甲、弓弩、火油等物资。
此时黄河距离完全结冰还有大半个月时间,时间比较紧张了,四百余艘三千石大船云集黎阳仓,它们将运走五十万石粮食和十万套兵甲以及大量其他军事物资。
黎阳仓的署令叫做张秀,是相国张谦逸的长子,按照朝廷规定,三品以上高官有一个子女的荫官指标,但李泌和颜真卿二人稍微特殊一点,各得了两个荫官指标。
张秀于八年前入职,先在少府寺做了两年的掌书记,又在左藏库做了五年的仓丞,去年被提升为正七品署令,出任黎阳仓主管,他做事踏实认真,兢兢业业,从未出任何纰漏,深得兵部尚书张裘安的赏识。
这两天张秀的压力很大,他知道最多二十天后黄河就要开始结冰了,可三百艘大船装满粮食都要十天时间,根本就来不及运到登州,令他心急如焚。
张秀带着几名手下骑马查看情况,张秀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搬运的人手足够多,但只能同时给两艘大船搬运粮食,只需要两三百人就够了,其他七百名民夫都闲在一旁。
“为什么船只不多了一点过来?”张秀问其中一名船老大道。
船老大嘿嘿一笑,“使君去漕河看看就知道了!”
张秀调转马头向城外奔去,沿着漕河奔出一里,张秀便明白了,根本原因是黎阳仓的漕河不够宽,无法容纳两艘三千石的大船并行,必须等两艘大船装满粮食后,从漕河内驶出来,才能再进两艘大船。
发现了问题所在,张秀立刻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他随即下令,“聚集所有漕船向外运送粮食!”
数千艘小船一起行动起来,张秀又在附近招募了上万民夫,小船昼夜不停,像蚁群一样满载粮食在漕河里穿梭,四百艘大船上各自分配了数十名民夫,一旦有满载粮食的小船临近大船,船夫们便用下船将一袋袋粮食扛上大船,他们先用木板搭着小船上岸,又从岸边走上另一块木板上了大船。
这个办法是从重点突破改成遍地开花,效率提高了十倍,三天后,五十万石粮食和大量物资搬运上的大船,大船起航,顺流向黄河入海口方向驶去.......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黄河终于开始结冰了,这天上午,郭宋也得到了登州用鹰信传来的消息,三百艘大船满载着五十万石粮食和无数军用物资已经顺利抵达登州港,这让他长长松了口气。
政事堂已经在五天前全票通过了决议,同意晋王攻打新罗的计划,作为新罗摄政王策划刺杀晋王一案的惩罚。
三天前,《天下信报》和《京都快报》同时头版头条刊登一个重大新闻,新罗摄政王派刺客夜闯晋王宫,刺杀晋王殿下,晋王车夫不幸身亡,晋王侥幸逃过刺杀。
这个消息在长安顿时引发了掀然大波,朝野上下纷纷声讨新罗国的忘恩负义,卑劣无耻,无数太学生涌到了新罗院,要向新罗留学生发泄内心的愤怒。
但近百名新罗留学生已经事先被转移并软禁起来,软禁的原因是担心他们通风报信,不光是他们,就连刚抵达登州的特使朴恩泽也被登州官府软禁了。
刺杀案的余波未平,在朝廷的官员强烈要求下,政事堂做出一个新决议,重新设立三卫,亲卫﹑勋卫、翊卫,在长安官宦子弟中招募两千人,组建为勋卫,继续维持现有的亲卫,又从内卫中挑选两千精锐组建为翊卫。
这三卫负责保护晋王以及家人的人身安全。
郭宋也正式决定在开春时搬迁到大明宫,大明宫为此成立了内侍署,由晋王宫的老宦官张安平出任内侍大总管,管理三百名宦官和五百名宫女。
《天下信报》和《京都快报》不断引导舆论,从各个方面阐述晋王上位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当然不是单纯说教,而是从各个侧面描述唐廷的**,描述李唐宗室子弟的奢靡生活,描述李唐皇帝的无能,导致泾源兵变,导致宦官专权,又描述晋王的简朴生活,甚至列出了饮食清单,和一般大户人家并没什么区别。
《京都快报》甚至讲述了晋王世子在安居坊给底层百姓做先生的经历,又讲述了晋王妃对寡孤老人的关心,种种鲜明对比,详实的数据,真实的描述,潜移默化地让读者认可晋王取代唐朝的合法性。
掌握了舆论权也就占领了宣传阵地,就在今天上午,由吏部组织的,朝廷百官对晋王上位为天子的投票正式拉开了序幕。
郭宋从桌上取过一本期刊,这本期刊叫做《京都生活》,还有本期刊叫做《京都天下》,是线装版,大小就像后世的一本书,实际它就是薄薄的一本书。
郭宋翻了两页,看到了‘聚宝阁说玉之四’,作者是品玉轩主人,就是他妻子薛涛的笔名。
‘君子如玉,玉之温润俨如君子之温润,彬彬有礼有之,从容不迫有之,宝光内敛,蕴含油脂,俨如君子之才,含而不露,腹藏锦绣.........’
内容不多,也就正反两页,五百字左右,郭宋大为赞赏,妻子对于阗玉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自己,虽然是自己把她领进门,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实际上,郭宋看期刊是在掩饰他内心的紧张,他知道此时朝廷百官正在投票表决自己是否应该登基,前天由兵部组织的军队投票已经结束,河北和中原江淮的军队统计数据还没有到,但长安的数百名旅帅以上将领几乎是全票支持自己登基。
而今天是五百余名朝廷文官投票,这就有点全民表决的意味了。
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极为看重改朝换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曹操不想当皇帝吗?他当然想,但他就无法找到一个取代汉朝社稷的合法性理由,他最终只能让儿子来篡位登基,但也只延续了数十年,还是被司马氏取代了,说到底,还是天下世家不认可曹魏取代汉室,曹氏白白给司马氏做了嫁衣。
现在郭宋有了一个合理性的借口,那就是李唐宗室已经绝嗣,唐朝已经无法延续下去,但这只是合理,合法性还是欠缺一点,李唐宗室绝嗣,又凭什么让你郭宋来登基?
所以只要有天下官员和军队的投票认可,那么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就毋容置疑了。
.........
在御史台官房内,刚刚升为监察御史的白居易打开他的投票,在赞成一栏内工工整整打上了勾。
白居易已经在半年前迎娶了施红袖为妻,施红袖被王妃薛涛收为义女后,改名施柔,由郭萍上门提亲,白居易夙愿达成,迎娶了心爱的女子。
施柔成婚后很贤惠,和夫君十分恩爱,白居易母亲虽然不是很满意这门婚姻,但看在媳妇对自己十分孝顺的份上,她也渐渐认可了施柔。
迎娶晋王妃的义女也并非一点好处没有,三个月后,白居易便从从八品上阶承奉郎升为正八品上阶的给事郎,出任官职虽然不高,但权力很大的监察御史,主要负责科举监察。
十几名同僚也都坐在自己位子上填了投票。
“乐天,你选了什么?”另一名监察御史王遵低声问道。
“当然是选赞成,没有晋王殿下,我们说不定还是朱泚之臣呢!你选什么?”
“也和你一样,其实大家都是选赞成,都指望晋王登基,给咱们加俸呢!”王遵呵呵笑道。
“会加俸吗?”
白居易也关心起来,他已经从报馆辞职,每月俸禄加各种补贴只有八贯钱,家里有三个丫鬟,每个月就要支付近五贯钱,虽然妻子的陪嫁每个月能补贴三贯钱,但家里还是不宽裕,他现在就指望自己早日去地方监察科举,那样,每天还有两百文的监察补贴。
所以听到会加俸,他的耳朵就立刻支棱起来了。
“应该会吧!我是听李中丞说的,说大家都支持晋王上位,晋王必然也不会亏待大家,不亏待的意思就是加俸。”
想到要加俸,白居易心中一热,他郑重在投票下面签署了自己的官职和姓名,然后将投票叠好,放进信封内。
吏部规定可以实名投票,也可以不记名投票,随自己选择,白居易光明正大地投票,当然要签署自己的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