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明天子 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
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
朱祁镇脸色严肃说道:“刘卿请讲。”
其实朱祁镇对西北不能供应全军战马,早有预料。
毕竟锦衣卫在朱祁镇的调教之下,对外情报如何,还不好说,但是在对内情报上,朝廷上下,很少有瞒得过朱祁镇的事情。
但是很少瞒得过却是事实。却并不意味着锦衣卫就能将这其中各种利益纠葛,给弄明白。
锦衣卫之中文化水平也是相当有限的。
所能做的,仅仅搞清楚现状而已。
刘定之说道:“太宗皇帝天纵英明,在永乐年间,就询问臣下,以漠北牧养之法,与民间分养之法孰善,然群臣误陛下,乃用民间分养之法。”
“以至于今日之势,纵然有马数十万匹,但却不可作为战马。”
朱祁镇问道:“原因何在?”
刘定之说道;“陛下,马性温顺,然也有好斗之心,如果马聚集成群,则群马相争,必有头马,头马占据雌马,所生之幼马,就远胜寻常马匹,即便头马之下,也有一些马匹相当不错。”
“故而这些马匹就可充为战马,做冲锋陷阵之用。”
“然而今马匹善养于百姓家中,且不去说百姓负担,单单说,这些马庭院之中,用以畜力,即便是发情,也是百姓配对。”
“时间一久,去除野性,只能用做畜力,如果用以战马,恐怕见千军万马相争,尚未发力,就先行胆怯。”
“故以此法养马,纵然有马百万,也不足一用。”
朱祁镇心中一动,他算是明白了。
后世马匹之东西,早就是稀罕东西了。
所以朱祁镇根本没有接触过,即便稍有接触,也决计不会深入到养马细节之中,万万没有想到,单单是养马,就有这么多学问。
朱祁镇也知道,刘定之有些为尊者讳。哪里是太宗皇帝不知道放养的好处,实在是没有放养的地方。
最少对北京附近的来说,确实是如此。
而且其实刘定之所说的未必全对。
并非战马不能圈养,而是百姓根本不会用养战马的办法,养马。原因无他,成本太高了,别的不说,各家勋贵之中,谁家没有几十匹上百匹战马,都是上阵要用的。
也不见他们上阵的时候,这些战马就软脚。
刘定之见朱祁镇听得认真,说道:“陛下,令百姓分养战马,对百姓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了。民间有谚语,家财万贯,带毛不算。”
“而今强令百姓养马,一旦有失,就要坐赔,不知道令多少百姓家破人亡。臣以为非善政也。”
朱祁镇说道:“此事朕知道,而今分养战马不行,当如何养马?刘卿久在西北,可以教朕乎?”
马政分养的弊政,朱祁镇早就有所耳闻。
甚至不用刘定之说了。
而且朱祁镇听了刘定之刚刚说的分养之弊,就决定一定要废除分养之法,集中精力要在全国建立起几个大马场。因为只有有足够的马匹,才有足够的机动能力,有足够的机动能力,才能出塞征讨瓦刺。
而今总体来说,朝廷虽然缺马,但是收刮一下,还是有十几万战马,但是远远不够。
既然已经决定废掉这个政策,对于他的其他弊端,朱祁镇就不需要多做了解了。
刘定之说道:“臣走遍西北,山丹卫,青海,河湟之地,都是上好的养马之地,而且有贺兰山护卫,瓦刺不能轻易翻越。”
“比起长城之外,要好上不少。”
朱祁镇慢慢咀嚼这几个字,心中暗暗摇头,知道这一件事情,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宋元积弊,西北的人口并不多。
西北人口少到了什么地步?
洪武年间北伐的时候,傅友德独领一路出西北,而徐达领一路出大同,徐达这一路王保保大战。
王保保骑兵众多,占据优势,但是徐达败而不溃,坚如磐石。一路从草原上退到了大同。都没有让王保保找到全歼徐达的机会。
只是徐达退兵,让傅友德呈孤军深入之态,傅友德不得已撤军,将一路上所俘获的人口,全部迁回去。
但是所有人口加起来,不过数万而已。
所以西北方向,如果说是无人区,是决计不对的,但是指望西北有多少汉人,却也是想也不要想了。
为什么明代对攻取西域不感兴趣,西北地区的匮乏,大概也是原因之一。最少开国到而今不过七十多年。
满打满算三代人。
虽然这样的情况,有一点点改善,但是改善的并不是太多。
所以西北方向,其实也有很多土司,还有受朝廷册封的蒙古人。
也就是说这些草场,其实也都是有主的。
想要夺取这些地方,不动刀兵,是不行的。
但是朱祁镇而今深刻的厌恶了战事,四个方向的战事,朱祁镇怎么有心思另开战线,真不知道想怎么死吗?
朱祁镇说道:“这一起,让你进京,你知道是什么事情吗?”
朱祁镇将这一件事情上了心,话题一转。将话头扯到了其他地方上。
“臣知道,臣将任大兴知县。”刘定之说道。
朱祁镇说道:“你这个大兴知县可与寻常知县不一样,可以这样说,而今北京城之中大小事务,恐怕就要你来负责了。”
刘定之听了大吃一惊,说道:“臣不过是区区一知县而已,如何能越权行事。”
朱祁镇说道:“朕的状元郎,岂能仅仅当一个知县,明日御前会议,商议卢沟河治理之事,在此之后,于先生就要将精力放在这工程上面了。”
“至于北京城的事情,就要你多担待了,只要办好了,他日代替顺天府,未必不行。”
“臣谢陛下信任。”刘定之说道:“臣定然肝脑涂地,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朱祁镇说道:“无须如此,只是你这县令与寻常县令不一样。”随即朱祁镇将他在北京城之中正在进行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刘定之听了,一时间心中激动夹杂着害怕的情绪,涌上心头。
刘定之在西北磨砺的好几年,奔波劳苦。对大明的认识又深了几层。能考中状元的,都不是蠢人。
刘定之岂能不知道这一件事情,牵扯之大。
一旦失败的话,皇帝定然是没有错的,有错的只能是大臣,也就是于谦与他,定然会为皇帝替罪。今后不会有什么前程可言。
但是同样的。
如果这一项改革顺利的推行全国,那么刘定之的政治资本,将会极其雄厚,内阁的那几把椅子,定然有他一席之地,不过是或早或晚而已。
而且皇帝对他推心置腹到如此程度,刘定之是一个聪明人,他还有选择吗?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比起于谦来说,小于谦十岁的刘定之,功名之心,要胜过于谦。他看见的根本就是巨大的政治利益,至于这个改革对大明是好是坏。
刘定之其实并没有深想。
刘定之说道:“请陛下放心,臣一定将陛下的政策全部落实。”
朱祁镇心中松了一口气。
刘定之这样大臣,比于谦要好用,因为他们是政客,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政治理念可言。但是于谦就不一样了。
朱祁镇说服于谦可是大费口舌了。
但是真正用起来,还是于谦让人放心。于谦说定的事情,决计不会改变,乃是真正大丈夫。但是刘定之就不一样了。
政治利益大到一定程度上,很难保证刘定之不倒戈。
“哎。”朱祁镇心中暗道:“如果于谦也想刘定之这样听话就好了。”虽然朱祁镇也知道,这是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