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民国之文豪崛起 531【阵痛】
自从张学良、于凤至夫妇搬进三乐堂,孙氏兄弟就忙活起来,专门弄了两间房给他们戒大烟。好在鸦片瘾发作时,张学良夫妇嘴里都塞着布团,不然那恐怖的呼嚎声就能吓坏小朋友。
戒烟之余,张学良没事就拉着周赫煊讨论**,他的秘书潘文育也经常加入进来。
至于那位于凤至于大姐,则整天跟孟小冬泡在一起唱戏、听戏,顺带着跟费雯丽混得很熟。于凤至还时常带着孟小冬、费雯丽,出席天津的高级社交场合,跟名人政要、下野寓公、洋人领事们混得很熟。
特别是费雯丽,几乎惊艳了整个天津的洋人圈子,明里暗里追求送花的洋鬼子不知道有多少。
对于《资本论》这种基础的**书籍,张学良完全可以向潘文育请教,他找周赫煊讨论的问题更具有实际性。这天上午,张学良刚被捆了两个小时,他喝着鸡汤说:“明诚,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结束,我听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它全国的职业工人数量翻倍,国民收入也翻了倍,**制度真的有那么厉害?”
周赫煊说:“苏联的一五计划能够成功,要多亏它运气好。”
“不止是运气好吧?”潘文育稍微质疑了一句,他现在的身份是地下党,不敢表现得太热爱苏联。
“当然不止是运气好,但能够实现工人数量和国民收入翻倍,里面肯定有运气的因素。”周赫煊笑道。
张学良问:“怎么讲?”
周赫煊解释说:“苏联进行一五计划的第二年,就正好遇到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各大资本主义列强,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自发地转移到苏联寻求出路。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但这几年却出现对外移民潮,据不完全不统计,这几年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
张学良惊讶道:“十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移民苏联,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周赫煊笑道:“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蓝本设计的,设计人员大部分来自美国。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也是引进的美国技术设备,雇佣的也是美国技术专家。正在修建的高尔基汽车厂,是美国福特公司援建的新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更是整套在美国建设,再拆运到苏联去……这种情况数不胜数,包括德国、法国、英国的一些公司也在跟苏联合作。去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已经超过全世界机械设备出口总额的50%。”
“原来如此,苏联真是交了好运。”张学良羡慕又无奈地感叹。他也曾趁着经济危机,购买美国设备、聘请美国工程师,来扩大沈阳兵工厂的规模,可惜日本人一来就悲剧了,许多来不及运走的机械全部毁掉。
潘文育听到周赫煊所说的数据,也是目瞪口呆,他还真不知道苏联趁机发了大财,只以为苏联靠着制度的优越性快速发展。
震惊之余,潘文育问道:“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学习苏联,趁机进口列强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呢?”
张学良做为北方大军阀,他是知道一些情况的,不过还是等着周赫煊解惑。
周赫煊分析说:“首先是体制问题,苏联属于**国家,它的一五建设计划乃国家推进。比如要建一个水电站,立即可以从全国调来相关人才,并由国家提供充足的资金,政治上也是通行无阻。而中国呢?你看看这几年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在干什么?他们在拼命搜刮百姓,筹集军费用于内战。即便政府想要发展工业,那也首先发展军工产业和轻工业,因为军工产业握着枪杆子,而轻工业来钱快。想要把中国发展成工业强国,必须有计划的建设起完备的工业体系。但很可惜,对于掌权者来说,建设国家工业体系不如打内战重要。”
张学良有些脸红,辩解道:“主要还是钱不够。”
“是的,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周赫煊点头说,“比如六帅,即便东三省没有丢失,再加上整个华北地盘。这数省的收入维持几十万军队就够呛了,还要发展教育,支付行政人员的薪水,财政根本无法支撑地方工业体系建设。”
潘文育请教道:“苏联也很穷啊,他们在实施一五建设计划的时候,国家经济还不如沙俄时代。为什么,苏联就有钱大肆建设工业呢?”
周赫煊笑道:“首先,苏联是统一的国家。其次,苏联有**独裁的政府。”
潘文育纠正道:“周先生,苏联是**国家,不是独裁**国家。”
“苏联是无产阶级**政体,这是写进了苏联宪法的,你跟我说不是独裁**的国家?”周赫煊无语道。
潘文育强调说:“无产阶级专政,是广大的无产阶级共同管理、发展和享有国家。”
周赫煊笑了笑,懒得再争辩,他继续说:“苏联是统一的独裁的政府,所以它能调配无穷的民间潜力。苏联的一五建设计划,你们不要光看工业发展,还要看到农业的情况。”
“苏联的农业又是什么情况?”张学良还真没有关心过。
周赫煊说:“苏联的一五计划,农业集体化属于重要组成部分。斯大林要求在国内大规模建设集体农庄,许多地方为求效果,采用的方式非常激进。比如一些地区,把农民的住宅、小牲畜和家禽都公有化了,对富农更是实行残酷的打击手段。一旦某人被划为富农,地方政府立即没收其财产,甚至将他们扫地出门。就在前两年,苏联有60万富农被剥夺财产,50多万富农被强迫迁徙到荒芜之地做苦力。到去年底,苏联基本上已经没有富农了,而贫农的财产也全部集体化。”
张学良听得浑身冒冷汗,惊道:“那现在苏联的农民,跟沙俄时代的农奴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周赫煊笑道,“对政府不满的农民,要么死了,要么做苦力去了。而剩下的农民,却都拥护着苏联政府,他们的生活或许不如沙俄时代,但从心里把自己视为国家的主人翁,他们非常努力的在建设苏联。”
“这怎么可能?”张学良感觉在听天方夜谭。
周赫煊说:“因为**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是一种精神的认同。”
潘文育想要反驳,但又不敢暴露身份,只能把话憋在心里。
周赫煊又说:“苏联是个农业大国,斯大林从农民那里抢来财产,全都用来发展工业了,你说苏联的工业发展速度能不快吗?”
张学良连连摇头:“这种方法不可取,农民全都成了牺牲者?”
周赫煊道:“我却很赞同苏联的做法,如果能够在中国实行的话,从长远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这会迫害死很多农民。”张学良说。
周赫煊反问:“六帅,你认为现在中国的农民过得很好吗?照样民不聊生。如果中国有一个强权政府,能够压榨一代甚至两代农民,用农民的血汗来催生中国工业,我相信是值得的。”
张学良喃喃道:“这太冷血了。”
“这叫冷血?前段时间的乌克兰大饥荒才叫冷血!”周赫煊冷笑道。
潘文育愕然问:“乌克兰大饥荒是怎么回事儿?”
周赫煊说:“乌克兰是苏联最重要的产粮区,大量的富农被集体逮捕和流放,这些富农都是农业经验丰富的农民。这些人一离开,乌克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率大大下降。有些农户为了避免被划分为富农,干脆不再耕种土地,导致去年的乌克兰粮食产量暴跌,农民们都得饿肚子。你知道苏联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吗?”
潘文育问:“运粮救济?”
“当然不是,”周赫煊笑道,“变本加厉地向乌克兰农民征粮,禁止农民拥有任何农产品,就在前两个月,至少有近10万乌克兰农民被捕,罪名是盗窃集体农庄财物。从去年到现在,乌克兰地区至少饿死了几百万农民吧。”
张学良听得目瞪口呆,潘文育的第一反应就是周赫煊在撒谎。
周赫煊闭上双眼:“这是一个农业大国,想要快速发展为工业大国,必须经历的阶段,用农民的血来撑起国家工业。苏联必须这样做,因为它外敌环伺,没有时间慢慢发展。斯大林非常幸运,遇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相信只要撑过了这个阶段,苏联的国家实力很快就能跻身世界前列。”
张学良问:“如果中国走**道路,也必须这样发展吗?”
“那要看情况,”周赫煊说,“如果外部条件允许,国际局势相对安稳,那自然是有时间慢慢发展的。但恐怕很难,中国就是一块肥肉,比苏联更好欺负千百倍。可就算饿死几百上千万农民,至少也比现在民国的情况好得多,如今每年饿死、病死的农民可不止千万。”
“那倒也是,长痛不如短痛。”张学良无奈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