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牛吏之帝王崛起 154.吹牛成真
鲍永这些天一直在犹豫,不知该投向哪一方。两个最可能的选择项,刘秀和刘钰,一个背叛更始帝,一个推翻了更始帝,他都不认可。他唯一认可的刘玄,如今却落在刘钰的手里。
他若是传檄天下,讨伐刘钰,恐怕刘玄立刻就有杀身之祸。他若是投奔长安,倒是能就近照顾旧主,可那样就丢掉了地方大员的权力,生死全操在小皇帝手里。
正在鲍永苦恼的时候,女婿张舒说道:“大汉向来以长安朝廷为正统,况且内弟尚在长安,您若不归附,恐怕他有性命之忧。”
鲍永和张舒的家都在上党,但是依照惯例,送了一个儿子去长安,一直淹留未归。这一个儿子如今也成了小皇帝的砝码,地方大员们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鲍永道:“我与铜马帝刘秀有旧,他派人来招,我本应听从。但是听说放牛小皇帝为人也不错,很是爱惜百姓,投了他也未尝不可,还可照应主上。但我若入长安,离了太原郡,手中无兵,就万事随别人拿捏了。”
张舒道:“您若是不放心入京,趁如今太原还在手中,能开口讲讲条件,何不为小婿求太原都尉之职呢?您在京中任职,小婿为太原都尉,手中有兵,与您内外呼应,想必皇帝也不敢轻易对您不利。”
鲍永道:“这倒是个法子,不知那个杜广国能不能做主。”
张舒心里怦怦乱跳,说道:“咱们只是与他商量,商量得成最好,若是商量不成,也不损失什么。”
在张舒的努力下,杜广国终于等到了和鲍永第二次会见的机会。这一次依旧在鲍永的府里,现场一共有四个人,分别是鲍永、张舒、冯衍和杜广国。
鲍永提出,愿意归顺皇帝陛下,入长安为官,但是太原周边不太平,有刘秀军,还有流民,最好用熟悉本地的张舒为太原都尉,以稳定局面。
杜广国假意为难了一下,先还说没有皇帝的授权,不敢擅自任命,犹豫半晌后又狠狠心,跺跺脚,应了下来。但他只说由张舒先代任,再由他向皇帝陛下写信请示,补一道正式任命的圣旨。
这就算是答应了下来。张舒看鲍永点了点头,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这事儿十有**成了。
鲍永此时已经十分倾向于长安朝廷,甚至说了这样的话:“如此老夫便可安心入京,侍奉陛下。。。也可见到旧主了。”
这时,一直在旁边不吱声的冯衍突然站了起来,拱手道:“请让我为尚书言天下大势,尚书听过之后,再来决定太原之归属。”
杜广国暗叫一声不好,冯嘴炮这个时候跳出来,一定是要坏他的事儿。
果然,冯衍开始滔滔不绝,纵论天下大势,评论各方英雄,最重要的内容是论刘秀与刘钰的优劣,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中心意思是刘秀明显更有前途,各方面比刘钰强得太多太多。
不得不说他讲得很好,非常好,他的话无懈可击。杜广国甚至觉得没有人能说得比冯衍更透彻,更有道理。旁边的鲍永已经在连连点头,好像又要被冯衍说服,转投刘秀的怀抱。
这个著名嘴炮确实名不虚传。
杜广国甚至觉得自己都要被冯衍说服了,要是再让他说下去,这事儿说不定就要黄了。
幸亏他还记得自己的任务,知道自己的屁股坐在哪一边。
等到冯衍说道:“刘文叔麾下人才济济,满朝衣冠。。。”
杜广国突然大力地鼓起掌来,边鼓掌边叫好,声音之大完全盖过了冯衍慷慨激昂的演说。
这迫使冯衍暂时停止了嘴炮输出,生气地瞪着他。
杜广国道:“立汉将军,你说得太好了,我简直忍不住要鼓掌。”
三个人都惊愕地看着他,心里都在犯着嘀咕,难道这家伙被冯衍的高论成功策反了?
杜广国又道:“正如立汉将军所言,刘秀手下真是人才济济!他起自南阳,手下一批南阳豪杰,邓禹、冯异、朱祐、王霸等人,各个都是他的心腹;他在河北发迹,河北诸将吴汉、耿弇、寇恂、盖延等人,都是在他落难时投奔过来,受到刘秀的格外器重。除此之外,更始旧将中有许多是刘氏兄弟的旧人,与他也很亲近。如此算下来,刘秀身边的人才真是数都数不清。要想在他手下干出点名堂,还真是不容易哩!”
他说了一大堆,其实都是在给最后一句做铺垫。
“鲍尚书,您也与刘文叔有旧交,比起这些人来亲疏如何?”
鲍永没有说话,脸色却不太好看。他与刘秀虽然同朝为官,在洛阳有过交集,不过是见面点点头聊几句的交情,哪里比得上他的那些心腹?
杜广国知道,虽然他没有回答,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便又说道:“从这一点上说,皇帝陛下真是比不上他,他上位刚刚几个月,底子太薄,身边没有多少靠得住的人,郑深不过是一介老儒,从未做过高官,陛下拿着当个宝贝似的,任了抚民校尉,主管三辅屯田之事;郑深的儿子郑白,学问不见得怎么出色,也被陛下带在身边做了侍中;征东大将军夏阳,几个月前还只是个县尉;有好几个校尉,不久前还在放牛呢!也不怕让诸位见笑,皇帝陛下身边还真是缺人。正因如此,杜某这种才能有一席之地。不过如今恐怕就大大不同了,长安城里还怕没有高人么?有志之士争抢着要为陛下效力呢!”
“如今陛下正在建内朝,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立汉将军,我来之前,陛下曾千叮咛万嘱咐,让我无论如何要将您请去长安。陛下说了,冯先生是大学问家,有大本事,只应御前听召,绝不应流落在外。陛下说要把您放在身边,作为内朝官,至少也得是五曹尚书之一。皇帝陛下甚至说要向你朝夕请教黄老之学。唉,陛下真是思贤若渴啊!”
杜广国说罢,就坐了回去。
冯衍稍停了一会儿,便又开始论他的天下大势,只是夸了刘秀一通之后,他突然变了方向,又开始论刘秀的劣势,以及小皇帝刘钰的优势,也说得头头是道,理由充分。论到最后,冯衍说道:“天下事尚未可知,冯某不敢妄言,请尚书三思而后行。”
杜广国心里暗笑,怪不得皇帝陛下说冯衍好逞才。他一直自以为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总是想找机会发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让别人看看他的本事。
杜广国就是利用他的这种心理,指出来,刘秀身边人员满编了,连帮派都拉好了,鲍永就算再牛b也找不到好位子,何况他冯衍?
而刘钰那儿刚起步,缺人,有点本事的都会被重用,冯衍这种大学问家更不用说了,陛下已经关注他了,内朝里有他的位置!
内朝是皇帝的贴身秘书处,内朝官品级虽不甚高,却最接近权力中心,权力很大,最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像冯衍这种想做一番大事的人来说,作内朝官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冯衍再被鲍永赏识,不过是个狼孟县长,秩俸不过四百石,所谓的“立汉将军”也不是皇帝封的,而是鲍永随便叫的,不值钱。
何况杜广国还说皇帝要向他学黄老之学,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昌盛,道家凋零,黄老之学几乎从朝堂上绝迹。若是小皇帝对道家感兴趣,他冯衍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或许有帝师的缘份。那时他的道会行于天下,他本人有望成为划时代的宗师人物。
冯衍的心中是没有多少忠诚可言的,他关注的永远是名利,所以杜广国一个内朝官抛出去,再加上个隐约的帝师憧憬,冯衍抵不住这诱惑,立即接住,然后当场为刘钰翻案,说明他与刘秀是一样有前途的势力。
“真是无耻之极。”杜广国心里暗骂。
身边两个重要人物冯衍和张舒都看好刘钰,鲍永终于下了决心,要投奔长安的小皇帝。他与杜广国商量妥当,等到道路复通,鲍永和冯衍便立即起身,绕路到长安去。
杜广国给皇帝陛下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为了顺利收复太原郡,他许了鲍永女婿张舒的太原都尉之职。而他自己宁愿不做这个都尉,也要为皇帝陛下开疆拓土。他愿为张舒的副手,在太原辅佐他,争取尽快进兵河东。
之后鲍永等四人在太原招兵买马,与南方的田邑相呼应,一时势力大张。
一个月之后,皇帝陛下的旨意到达了太原郡:以鲍永为司隶校尉,以冯衍为民曹尚书,让他们二人尽快入京。皇帝又任命杜广国为太原太守,张舒为太原都尉,两人一正一副,总理全郡事务。
皇帝私下里给了杜广国一封信,语言很通俗易懂,大概意思是说:你想做太守,朕就给你做。朕想要河东,你也要全力做!配合好征北大将军,一定要将河东拿下!你要是拿不下,朕就把你拿下!
杜广国看着有点心惊,他觉得远在长安的陛下好像窥破了他的内心,知道他背地里的那些想法,但是陛下依旧满足了他,让他年纪轻轻做上了两千石的高位。
皇帝给了他一块肥厚的肉,但是也需要他大大的回报,除了上党和太原,陛下心心念念的是河东郡。杜广国要想坐稳这个太原太守,河东是非拿下来不可的。
太守本是杜广国吹过的牛,现在竟然成真了。这个年轻的太守立即从传舍搬入官邸,随同他迁出传舍的还有新娶的侍妾,名字叫做春香。
几天后,鲍永和冯衍动身前往长安;张舒领兵两万,杀进河东北部,半个月内占据了蒲子和襄陵,与已占据河东八县的田况、王硕遥相呼应,对安邑的邓禹形成夹击之势。到此,半个河东已落入建世皇帝之手,邓禹不过是在勉力支撑罢了。
下面两章的顺序发错了,请大家按序号看,先155,后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