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农门喜事:夫君,来耕田 第947章 撒福
五福着急地跺跺脚,四处张望,人海茫茫,哪里还有刚刚那人的影子?
她找不到人,只好认倒霉,而后追上李海棠一行人。
她过去的时候,发现吴起已经被抢救回来,灰头土脸,衣衫破了个大洞,模样凄惨。
有人比自己还倒霉,五福瞬间觉得自己心里安慰了那么一点点。
接下来赏灯,游玩,买小玩意儿,五福紧紧地跟在李海棠身边,李海棠这才察觉出不对。
出来一趟,状况频出,京都的街道四通八达,走了一大圈后,她找一处人少的石台,喘息片刻。
“五福,这是刚给你买的糖果子,你不是一直要闹着吃?”
李海棠递过去一个油纸包,她在卖糖炒栗子的隔壁摊位买的,似乎也不叫糖果子,而是叫雪糖球。
里面是红艳艳的山楂,外皮包裹着糖霜,咬一口,酸甜可口。
山楂已经去核,正好促进消化,大年三十,众人吃的有点多,因此买山楂,还需要排队。
李海棠见不错,随手买了几包。
“谢谢夫人。”
五福小声道谢,接过油纸包,只吃了一小口,接着就不动了。
“你这是怎么了?”
李海棠以为,五福闷闷不乐和吴起有关系,她就说嘛,五福还是在意吴书生的,只是不说出来而已。
这会儿,香梨一个劲儿的倒水递东西,献殷勤,五福后知后觉,吃醋了。
对于这些小女儿的心思,李海棠懂得很,她是过来人。
嘴上说着不要不要,内心已经靠近。女子啊,就是有口是心非的毛病。
心口不一,这点不是大错,就怕久而久之,造成什么误会。
“夫人,我想静静。”
五福苦大仇深地叹口气,尽量调整一下表情,今儿正是喜庆的节日,她这么影响气氛不好。
一年中最后一日,等到明年,又是新的开始。
五福想到刚刚那个汉子,察觉自己可能被套路了,人家目的很单纯,只想要她的水灯。
“你有点不对劲儿,刚刚,发生了什么?”
也就一刻钟,五福情绪变化太快,李海棠忙着和自家野人夫君带着小包子互动,没注意五福这边的动静。
“我身上,发生了一件悲哀的事。”
五福说话慢吞吞地,今儿卖东西的人多,有新奇好玩的,所以,她把这段时间的积蓄全部带回来。
一年到头,不想亏待自己,万一有看上的,就买下来,托人带到北地边城,送给爹娘当礼物。
“嗯?”
李海棠一时间没明白什么意思,看五福的表情,生无可恋,还真不想说话。
她安慰道,“刚白冰出手,从朱双双手中,把吴书生抢了回来,你放心,全头全尾,贞洁尚在。”
“啊?”
这下,五福惊诧了,她想说的不是这个。再说,最悲哀的也不是没了贞洁。
夫人曾经提过,人最悲哀的是,人活着,钱没了,她现在只有几个铜板,一穷二白。
“咳咳咳咳!”
李海棠咳嗽几声,以为五福把钱袋弄丢,想不开。钱财乃身外之物,大不了她补发个红封,哄哄五福,就当是额外的奖励。
“夫人,您不晓得,若是丢了,我还能怪三只手,问题是,是我自己给出去的。”
五福说话声越来越小,最后嘀咕,“我好像自作多情了。”
李海棠差点吐一口老血,摆摆手,得让她缓缓。
从掌灯时分到子时正敲钟,京都街道上人满为患,百姓们喜欢等到敲钟后,守岁完毕,彼此给对方拜年,再回家睡觉。
李海棠有身孕,挺不了太久,一行人准备回家守岁。
“我的那个水果干,别给我忘记了啊。”
李海棠嘱咐,还不等说完,前面一片骚动。
“祈福的车驾来了,有撒喜饼的啊!”
紧接着,几乎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跑,李海棠不能逆行,只能随着人流的方向。好在有自家野人夫君在身边,不然的话,她一个孕妇,站立不稳,肯定摔倒。
往往人都是自私的,百姓们疯抢喜饼,根本无暇顾及别人。
“快跑啊,晚了就没了!”
人群中有人大喊,腿脚快的死命向前挤着,几乎是瞬间,李海棠身边只剩下老大娘老大爷们,众人感叹,不服老不行,跑不动了。
“不晓得是谁家发的喜饼,据说还是王福斋的,一块喜饼就要二十文钱,还买不到呢!”
王福斋是京都一处百年老字号铺子,凤梨酥最是有名气,松松软软,内里带馅,尤其是新鲜烤出来的热乎的,她一次能吃一盒。
最近不想吃甜腻的,家里这才没怎么买了。
京都不缺有钱人,更不缺喜欢撒钱的人。每年大年三十,有钱的员外老爷,习惯在一处撒铜钱或者喜饼,如是能吃到,就等于捡个便宜。
喜饼往往更好,有人过大寿,还有寿桃吃。
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些,他们喜欢在里面放东西,听说去年还有人吃到一枚翡翠的扳指。
翡翠扳指不大,但是通体翠绿,水头极好,至少值几百两银子。
运气好的人是个外来的流民,居无定所,一直带着妻儿住在破庙。
有了翡翠扳指,当即典当了几百两,带着妻儿搬出破庙,到京都下属的小县,买了一块地,盖屋子,以后每年,专心吃地里的出产。
“夫人,这人为啥不留在城里呢?”
京都繁华,随便找个地方做工,也能有一口饭吃。有本事的就去铺子里,伙计,账房,后面的库房晚上缺守夜人,没本事,码头上运货,也能赚几个饭钱出来。
“京都周边的村子,农田都比周围贵上一些,生活成本高,不合算。”
对方是流民,从外地而来,对京都没有归属感,自然要找个近距离,又事宜生存的地方。
再者,对于庄户人家来说,一点到头,靠的就是地里的出产,祖祖辈辈都是那么过来的,手里有田,心不慌。只要不是灾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给自足,也不用看谁的脸色,地里的出产,足够吃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