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青葫剑仙 第四百九十二章 沁婉公主
梁言领着苗素问离开了朱雀广场,向朱雀门的方向走去。
那朱雀门高有十五丈,远远看去,便似一座高塔般耸立在众人面前,其雄伟壮阔之处,非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
这朱雀区乃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之地,三教九流混杂,故而皇宫的这扇朱雀门平日里根本不会打开,也就今日情况特殊,为了举办“品茶会”,才特意为这些参赛之人打开城门。
此刻门前已经有不少儒生赶到,一眼看去,都似饱学宿儒,年龄从十二三岁到七八十岁不等。
这些儒生之中,有些人携带了不少仆从,一路前呼后拥,显然并非寒门学子。但也有些人形单影只,脸上充满傲气,颇有些恃才傲物之态。
梁言带着苗素问走入了朱雀门,立刻就有官员上前与他验证身份,等一切手续办妥之后,就有一名小太监领着二人向皇宫内部走去。
越国京城占地之广,寻常百姓简直难以想象,便是国内任何一座大型城池,都及不上京城的十分之一。
整个京城之中,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个区域加起来大概只占了七成左右的地盘,而最中心的皇宫则独占了三成。
可以说柳家天子的这一座皇宫,能抵得上三座城池的地盘!
那小太监领着梁言二人走了半炷香的功夫,前面就看见一条蜿蜒的河流。河边上还停着一条小船,床上一个艄公打扮的老者,正自闭目养神。
三人很快到了河边,那老者也似有所觉,睁开双眼打量了众人一会,便即呵呵笑道:“小先生快快上船,那‘品茶会’就要开始了,莫要错过了时间!”
梁言微微点头,带着苗素问踏上了小船,那艄公在手上吹了口气,把个船桨奋力一划,小船便逆着河流,向上行去。
梁言只是扫了一眼,就知道这艄公是有武艺在身之人,这小船逆流而上,居然能保持速度不增不减,单就这份对内力的掌控程度,就可跻身武林前列了。
小太监送走梁言之后,又回转了朱雀门,剩下三人一舟,在这小河之中逆流而行,途中经过一些竹林桃园之类,也颇有一番情趣。
苗素问虽然出身三品大员之家,但这回也是头一次进皇宫,此时左顾右盼,偶尔还与梁言闲谈几句,颇有些好奇宝宝的味道。
三人就这样在河面上行驶了半个时辰左右,忽见前方河道渐渐宽阔,再行得盏茶功夫,眼前豁然开朗。
只见河道尽头,缓缓汇入了一片大湖,湖面之上烟波渺渺,湖中心则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阁楼之间还有水上走廊,往来宫女,络绎不绝。
苗素问环顾四周,只见还有数十条河流,从四面八方迤逦而来,但最终都汇于这一片大湖。
其中一些河道之中,也有小舟翩翩而来,舟上或载有一人,或载有三四人,有人击节而歌,有人吟诗作对,还有人端坐船头独饮一壶美酒,书生百态,不一而足。
“小先生,到了!”
船头的艄公微微一笑,把手中船桨一撑,便停靠在了湖边上。
“多谢了。”
梁言向着艄公拱了拱手,就领着苗素问下了木舟,向着不远处的草地走去。
那一片草地上,摆放了数百张雅致的木桌,桌上瓜果美酒,清茶点心,一应不缺。桌前的地上还铺了一层做工精致的草席,此刻已经有不少书生入座。
梁言也选了一个靠右边的席位盘腿坐下,至于苗素问此女,自然乖巧地站在一旁。
此时草地上已经没有多少空座,显然参与“品茶会”之人几乎都已到齐,众人静静等候了盏茶的功夫,就有一艘画舫从湖泊上游缓缓行来。
这画舫长有十丈,在湖面上稳如平地,船头站着许多身披甲胄的护卫,各个猿臂峰腰,眼中精光凝而不散,显然都是内外兼修、武艺高强之辈。
在场的一些年轻书生,看到画舫靠近,都不由自主地瞪直了眼睛,连呼吸都略显急促,一副翘首以盼的样子。
那画舫靠了岸边,当先就有数百名宫女蜂拥而出,在外整整齐齐地排成两排,紧接着就有一名身穿鹅黄色长衫,脸上以面纱笼罩的妙龄少女,从画舫中走了出来。
这少女身姿婀娜,虽不如何高挑,但却玲珑有致,在众多宫女的簇拥之下,缓缓向着这些儒生所在的草地走来。
“是沁婉公主!”
草席间有人窃窃私语,又有人轻轻叹道:“今日能见公主一面,也算不虚此行了!”
旁边一人打趣道:“我观秦公子仪表堂堂,文采又是斐然,等会何不乘机露个脸面,说不定被公主看上,做个俊俏驸马,从此平地青云,一步登天。”
还不等先前那人答话,另外一人就呵呵笑道:“传闻沁婉公主生得花容月貌,又是当今天子的掌上明珠,平日里宠爱有加。不是我挖苦你们,只怕像秦兄之流,都不能让沁婉公主抬一下眼皮。”
此人公然嘲讽,先前那人自然心头恼怒,立刻就反唇相讥,居然在席间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梁言没想到这沁婉公主的魅力如此之大,居然让这些自命清高的儒生都为她破了脸面,不由得暗暗称奇起来。
此时那沁婉公主已经走入了草地上的一座凉亭,这凉亭四周以珠帘垂下,将里面的情形尽皆遮掩,众人只看到一个模模糊糊的身影在凉亭中间坐下,紧接着一个婉转动听的声音就缓缓传出:
“诸位高贤应父皇之邀,来此参加品茶盛会,沁婉心中不胜感激,今日以茶代酒,先敬诸位贤士一杯!”
在场的一些年轻儒生听了,有许多都是神情激动,立刻举起桌上酒杯,向着凉亭中的妙人遥遥一敬,还有一人叫道:“沁婉公主对我等礼遇有加,自当满饮此杯!”
梁言听后,却是微微有些蹙眉,这声音给他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但真要仔细回想,却又实在想不起来是在何处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