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一、幻灭?梦圆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水浒新秩序 一、幻灭?梦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每个水浒迷都有一个自己的水浒梦,众多的水浒同人故事,就是一个个兑现了的梦。

当我开始构思自己的水浒梦时,猛然发现,无论如何开局,都只能落入不断转换“剧情副本”“集卡”收好汉、替好汉报仇雪恨,最终推翻朝廷这样的套路中。

问题是,面对众多同一套路,且非常优秀的同人作品,我的故事真能比别人更精彩?

当然是不能!

而且,这也不是我想圆的梦!

那么,回到初始点,为什么要圆梦?

原因太多了,最主要的,大概是这两点:一是梁山的最终失败,二是众好汉的悲情人生,使得我们的好汉梦不圆!

第一点很容易解决,起点穿越人物百万千,无不叼炸天!

第二点貌似也很简单,只要熟知剧情和人物性格,找个适当的时机切入就行了。

可,真的有这样容易吗?

好汉是什么?

好汉是英雄!

不对,也有人认为好汉是恶魔!

还有人觉得好汉就是一群没脑子的肌肉猛男!

都不是!

好汉是活生生的人!

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有喜怒哀乐,就有自己的人生准则和行事逻辑。

面对这些有本事、有思想、有个性、有自己判断力的大活人,你确信自己真的能轻易“收服”他们?

你说的不对!好汉哪有这些“毛病”!不信你看原著!

那么原著是怎样来的?

这问题好简单,施耐庵编的呗!

还是不对!施耐庵根本就没编这些故事!

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和众多的民间话本,他只不过是把这些故事整理和再加工,以其生花妙笔,使普通的民间故事成为了真正的经典。

都怪施耐庵!为什么要把人物简单脸谱化?为什么把打仗变成斗阵、斗将、斗法这样的儿戏?为什么要在书中穿插神神鬼鬼的故事?为什么……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施耐庵所处的年代是什么时候?当时的娱乐市场多么低端!而他为了书能够流传,最初设定的目标人群,就是绝大部分没读过书的普通百姓。

不这样写,难道写真实的梁山故事?

北宋徽宗时期,政和年间,梁山泊确实有渔盗500人,因官府封锁,匮粮投降,被知郓州的蔡居厚所杀。宣和年间,宋江带着一伙人起事,大概是在梁山待过一段时间,实在混不下去,不得不转进他地,后来,被张叔夜几乎临时招募的千余人打败,投降,然后,还打了方腊。再然后?一帮被招安的草寇流贼而已,哪还有那么多然后?

这样真实的故事,寡淡而无味,普通百姓谁愿意听?谁愿意传?

好了,再次回到原点,我的水浒梦莫非也只能遵循前辈们的足迹,接着用那些早就用烂了的套路和情节?

还是要怪施耐庵,干嘛要把水浒塑造得这么经典,让人一看到这两字,就想起“风雪山神庙”“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等耳熟能详的故事?

等等!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水浒?

为了扬名,争夺xx文学奖?还是为了得利,获得起点白金稿酬?

都不是,施耐庵是谁,大文豪?

又不对,这只是后人给他的标签。

其身份首先是有抱负的文人,他给元朝当过官,也造过反,还当过张士诚的军师。

张士诚欲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乃弃之而去。

后来,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并且一统天下,屡次征辟,施耐庵皆不应。

这样的有抱负重气节能坚守的人,会闲着无聊,写本只是打打杀杀的小说消遣?

施氏水浒如其说是梁山故事,不如说是他在那个混乱年代入世、抗争乃至失败后的反思与迷茫。

施耐庵终其一生,找到了他自己的“水浒”吗?答案恐怕无人知晓。

施老先生真是为了作品顺利流传,就迎合大众,写出非常俗套的故事吗?

显然不是,就拿最受人诟病的初次见面“纳头就拜”来说,清风山三兄弟拜宋江,和济州缉捕使臣何涛拜宋江,能一样吗?秦明的拜和武松的拜,以及李逵的拜,又有哪些玄机?

文字功底已经通神的施老先生,早就超脱了写几章就要跟读者解释半天的低级境界,他追求的,只是把晦涩难明的治乱循环之道和人性之迷,隐藏在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中,去流传,去流传,去流传……

这种境界,我辈凡人真达不到,也没有什么至理名言能和大家分享,我只想讲一个自己理解的水浒故事而已,为什么就这样难呢?

糊涂啊!

施耐庵准确把握了他的作品受众的特点,那我的故事,面对的受众又是怎样的呢?

经过多年的网文熏陶,现在读者的欣赏水平,如何是几百年前的无知百姓(不是贬低,是事实,他们确实没有获取知识的渠道)可比?!

完全可以跳出传统套路写水浒嘛!

不写斗阵、斗法、斗将,没有飞檐走壁和倒拔垂杨柳,就写不出英雄传奇了?

不脸谱,不套路,赋予所有角色灵动和人性,就无法塑造性格各异的好汉形象吗?

抛开原剧情,把众好汉放到历史大潮中,淡化私人恩怨,就写不出激动人心的故事么?

不上梁山,就写不出水浒味道了?

好吧,这条确实不行,即便写出来,也只是一个人穿越到宋朝的故事,读者怎么会认可这是“水浒”文?

找到了方向,开写呗。

呃,问题又来了,真实的历史地理背景下,就梁山那种死地,谁会嫌命长,跑那里造反,还非要收一堆臭毛病的“好汉”?

这问题不能怪我,只怪施耐庵当初为啥要写梁山故事,这锅施老头你不顶谁顶!

所以,书中的施耐庵被神化,又迅速领盒饭。

但主角并不知道,他一直在“施耐庵”的鞭策下,老老实实地上梁山、收好汉。

如此,貌似圆满解决了虚构和现实的矛盾,历史和同人可以兼顾?

似乎,可以吧?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