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六十二章 复李纲救大宋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水浒新秩序 第六十二章 复李纲救大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面对大战一开始就被压着打的极度不利局面,大宋王朝的精英士大夫们在救亡图存的崇高历史使命驱使下,同时进行着两场大战。

城墙上的大战,由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李纲主持。

其人以宰执之尊,与粗鄙低贱的武夫为伍,亲自上阵,却败于无法靠人力弥补的两军实力差距。

在同军猛烈的炮火下,以金钱、美酒鼓舞起的士气瞬间消于无形。

预备队冲上城墙的动作有多快,退下来的速度就更快。

平生第一次披甲上阵的李纲根本应付不了这种一面倒的局面,乃至其人自己也被慌乱的士卒挤下城墙摔昏过去。

换成一般的小城,这次精心组织的反击失败,基本意味着城墙失守乃至城池陷落。

幸好当初教主道君皇帝命工部侍郎孟揆扩建禳县以做大宋陪都时,就考虑到了临安城被同军围困的不利局面。

为确保新都城的防御力能够支撑到勤王兵马赶来,孟侍郎在防御工事修筑上挖空了心思。

其人不仅在临安护城河后面建了一道羊马墙,还在养马墙与城墙之间挖有一道不宽也不深,却让云梯没处安放的护城壕。

临安城这种复杂的防御结构,使得同军就算军力再强,也没办法在填平护城河并推到羊马墙之前考虑登城作战或爆破城墙。

危急时刻,大宋亲征行营副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曹曚及时带着一批生力军赶到,接替了被败兵放弃的北城墙。

不过,经历了这次惨败,宋军士卒已然丧胆。

增援的兵马虽然上了城,却尽皆缩在防炮墙洞后面苦捱。

偶尔有胆大之人探头观察敌情,便会遭受同军弓弩手的无情攒射。

尽管朝廷许下重赏,但明知有钱拿没命花的结局,也没人愿意再出头。

守御城墙的各级将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填河,再没人敢冒着逼反士卒的风险组织成规模的反击。

如此形势下,城墙上有没有人守着,实际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同军则在压制住守军的反击后,运土填河的行动更加从容不迫。

负责组织俘虏填壕的李忠甚至还能将俘虏们分为五批,轮流调整休息。

其人计划配以小推车等工具,昼夜不停,轮流运土,最迟三天时间填平一段十丈宽的护城河。

同军的从容不迫,就是宋军的绝望等待。

好在滚落城下的尚书右丞李相公并无大碍,没过多久就醒了过来,惶恐不安的众人总算没有失去主心骨。

但众人的庆幸仅持续了片刻时间,就被一盆凉水浇灭。

因为,决定大宋王朝命运的另一场大战到了这个时候也有了结果。

紧张的大战虽然由亲征行营使李纲具体指挥,但城内的大宋精英们也不是白闲着。

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没有谁敢做看客。

所有人都在紧张关注着战局变化,并积极为天子分析最新形势。

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排解内心对未知战局的恐惧。

城墙上的战斗愈紧张,城内的大宋统治者们也越发揪心。

得知城墙上的守军彻底被同军压制住后,皇宫中的众宰执和台谏也慌了神,尽皆劝谏天子正视临安很快就要陷落的现实,赶紧作出乞和的决定。

赵桓被众人劝动,决定不再逃避,并表现出少有的果决,连下两诏:

其一,城内各部兵马就地休整,放弃抵抗,不得再进兵;

其二,再遣太宰李邦彦出城,请求同军停止炮击并进行停战谈判;

诏令一出,举城皆惊。

李刚才醒转过来,就从这两道诏令中读懂了自己即将被天子抛弃的重要信息。

其人顾不得依然还在渗血流的脑袋,粗粗包扎后,便立即进宫,请求面圣。

战情如火,赵桓也要赶时间,估摸着前往同营的李邦彦已经出了城,其人再下两道诏令。

其一,罢李纲尚书右丞、亲征行营使,以同知枢密院事蔡懋代之;

其二,废亲征行营使司,止以守御使总兵事。

李纲刚赶到崇政殿殿门外,正准备请求奏对,就收到了这两道最新的圣旨。

其人知道天子已经没有再见自己的意思,当即退到玉堂(翰林院)待罪。

城外的炮声已经停歇了,但李邦彦还没有回来复命。

赵桓拿不准正乾皇帝究竟会如何处置自己,也不敢把事情做绝。

天子乃令刚刚改知枢密院事的吴敏带着自己亲笔书就的诏书,前去玉堂安抚李纲。

表彰其人辅国救危之功,并赐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且谕复用之意。

李纲明知道天子如此做就是表面文章,只是为了稳住局势而已,也只能感泣以谢。

其实,从自己被挤落城墙那一刻起,李纲就想明白了很多事。

就如同其人精心组织的反击尚未对敌人造成有效伤害就毁于同军的一轮炮击一样,人力有时而穷,世间事终不是靠信念就能成功的。

哭过,骂过,拼过,也绝望过……

一旦想清楚了自己既打不过城外的敌人,也打不赢城内的对手后,李纲反而放下了一切,心平气和了。

吴敏走后,李纲百念俱平,也不管城内的纷争了,直接寻了一张靠背椅坐下,头一歪——睡着了。

自逼迫道君退位后,李纲就一直极度繁忙和亢奋,这么多天来都没有睡一个安稳觉,这下没了压力,顿时睡得很沉很香,还做了一个美梦。

在这个梦里,其人金榜题名之后官运亨通,年纪轻轻便位列宰执,大宋也没有战火硝烟,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安定,四海升平……

大宋最强硬的主战派代表李纲终于放下了包袱,睡梦中露出久违的笑容。

城内一些不愿做亡国奴的大宋精英却不想就此放弃,正在掀起一场政治风暴。

听说天子罢尚书右丞同知枢密院事李相公后,大宋最有活力的“民意”领袖太学生陈东当即率诸生数百人赶到宣德门外求见天子,并再次上书:

“臣闻任贤勿贰,去谗勿疑者,社稷之主也;奋不顾身,死生以之者,社稷之臣也;妒贤嫉善,妨功害能者,社稷之贼也。

恭惟陛下,聪明英睿,独智旁烛,贤邪之分,宸衷判然,天下戴以为社稷之主。

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

其庸僇不才,忌嫉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白时中、赵野、王孝迪、蔡懋、李邺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

陛下断然不疑,拔纲于卿监之中,不一二日,任为执政,中外相庆,知陛下能任贤矣……

又罢李纲职事,臣等惊惑,莫知所以,此必邦彦挤陷……

纲起自庶官,独任大事,邦彦等嫉如仇雠,恐其成功,因纲用兵小不利,遂得乘间投隙,归罪於纲……

陛下若以臣等之言为未足信,试御楼呼召耆老一问之,呼军兵一问之,呼道路商旅一问之,试咨有官君子使言之,必皆曰纲可用而邦彦等可去也。

陛下用舍之际,不可不慎!

臣等布衣之贱,论及宰相,罪当万死,干冒天威,不胜俯伏待罪之至!”

大宋虽然单方面停战,但大战实际并没有停止,临安城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么多太学生伏阙上书,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规模极端事件。

轮值的班直们不敢隐瞒,当即就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皇帝。

但赵桓此时满脑子想得都是城外的同军和正乾皇帝,根本没心思处理这些捣乱的太学生,乃选择了“拖”字诀。

其人指望自己不管不问,诸生苦等无果,便会自去。

太学生们却没有让赵桓如愿,天子不给答复,诸生就堵住宣德门不走。

而在此期间,陈东上书中的“社稷之贼”李邦彦也已经办完差回到城中,进城后,就径赶往宣德门准备进宫向皇帝汇报。

太宰相公为了大宋江山社稷受够了罪,整整两日一宿都没有睡,头脑昏昏沉沉,竟然稀里糊涂里走到了太学生们近前。

直至听到“不见李右丞复用绝不回”的诸生呐喊,李邦彦这才打了个机灵,意识到情况不妙,就要改道换其他宫门进宫。

不幸的是其人一身紫色官袍太显眼了,群情激愤的太学生们已经看到了李邦彦,当即一拥而上,扯住了李相公。

然后,先由陈东历数李邦彦之罪,紧接着又来一出诸生当面谩骂相公的戏码。

这还不算,不知道谁在人群中喊了句“殴死国贼”,众太学生顿时情绪失控,争相对太宰相公饱以老拳。

李邦彦初被太学生们抓住时还有些迷糊,可到这个时候,哪里还能不明白这群小兔崽子是真的要自己死啊!

幸得其人多年踢球练就的好身手,竟然于混乱中果断扯烂官袍得以脱身。

待满脸抓痕的太宰相公由东华门溜进宫中见到了赵官家,却没有第一时间诉苦喊冤,而是直奔主题,汇报此行的收获。

同上次一样,徐泽依然没有接见其人。

但见到了李邦彦转交的赵官家亲笔信后,正乾皇帝总算传下了口谕:

汝慢慢摆平城内,朕自填平护城河。

伟大的正乾皇帝显然清楚赵桓的处境,并没有强行要求其人现在就必须出城去见自己。

不过,徐泽的耐心有限,还是划定了一个时间段。

很明显,等同军填平了护城河,就不是赵桓出城去见徐泽,而是正乾皇帝率军攻城池后问罪大宋君民了。

一面是仁慈的正乾皇帝打赢了仗还愿意给自己生的希望,另一面却是一帮居心叵测的太学生裹挟民意想要自己陪着这破烂的临安城去死!

赵桓心情大坏,恨不得立即下旨处死这帮屡屡对自己的施政指手画脚的太学生。

但民意汹汹,宣德门外聚集的士民越来越多,就连赶来处置突发情况的南阳府判官聂昌也被太学生团团围住。

此公是个滑头,眼见形势不对,果断抬手向陈东作揖道:

“诸公为此,可谓忠义啊!”

诸生虽然头脑一热,就跟着陈东等人来闹事,但毕竟是挟民意以胁天子,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忐忑的。

此时得了聂昌旗帜鲜明的支持,众人忐忑尽去,情绪更加高涨,当即高呼“复李纲,救大宋”,吸引了更多的百姓来围观壮大声势。

事情闹到现在这一步,无论如何处理,皇帝都必须赶紧下旨,再拖下去搞不好就会出大事。

安抚了尽心办事却受尽委屈的太宰李邦彦,赵桓乃令中人出宣德门传自己的口谕:

“诸生所上书,朕已亲览,备悉忠义,当便施行。”

天子给了答复,闹事的部分太学生见目的已然达到,便准备就此散了。

可有人却不想就此收手,并在人群中高声鼓噪:

“中人空口无凭,安知此话是真是假?不见李右丞复用,吾等不退!”

众人的情绪被再次挑动起来,天子的口谕都不好使了。

事态再次升级,赵桓无奈,只能令知枢密院事的吴敏传达自己的旨意:

“李纲用兵未利,不得已罢之,俟同军稍退,令复职。”

吴敏本就是与李纲一起威逼太上皇上台的宰执,二人是事实上的盟友,天然就穿一条裤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李纲才去职,其人便被天子从政事堂赶到了枢密院。

只待事态平息,皇帝将李纲逐出朝堂,吴敏的结果页不会好。

赵桓令其出面说服诸生和百姓,效果不问可知。

诸生跪了半天,没有等到天子亲自出面给说法就算了,朝廷还一再派人来忽悠众人,情绪越发狂躁。

有人提议敲登闻鼓,受到了众人的支持。

当即有一群百姓跟着几个太学生冲到东华门外,奋力敲打登闻鼓。

因敲击过于用力,几下之后,厚实的鼓面竟然被情绪失控的人群给擂破了。

登闻鼓响,更多百姓受听到了动静,纷纷围拢过来,人群越聚越多,喧闹之声如潮如啸,穿过宫墙,直入大内。

到了此时,赵桓也意识到了形势不妙。

但出于做皇帝的威严,其人一直犟着,不愿向这群暴民低头,反督促南阳府尹王时雍尽快处理乱局。

王时雍率数十名士兵匆匆赶到,便见着街上里已经站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

其人尚未没摸清情况,就耍起了官老爷威风,厉声呵斥道:

“你们这是在胁迫天子吗?还不赶紧退下!”

王府尹这声怒喝官威十足,吓得一些看热闹不想惹事的百姓赶紧后退。

但太学生们却不怕其人这一套,有人便在人群里高呼“吾等以忠义胁迫天子,不强于你等奸佞胁迫天子”?!

围观民众受到蛊惑,再次骚动起来,有人冲上去就要抓住这个虚张声势的奸贼痛殴。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