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第三百四十九章? 老而弥坚李百济
远在千里之外的百济。
十一月的百济,天气尤其的寒冷,许多地方已经冰冻。
这个时代可不比工业时代,温度起码要低五到十度,越是到北方就越是明显。
百济这边是一个半岛,有着冰冷刺骨的海风,还有从北方而来的寒潮,可谓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也就是几座城池里面还能稍微挡风遮雪,其余的村镇部落,过得那叫一个惨。
每年的这个时候,李如玄都会被委派在百济处理事务。
而到了春天夏天,通常他又会被调回室韦的中京城,远程办公。
室韦人还是很聪明的,百济人行动顺畅的时候就把李如玄拉回去,免得他搞什么小动作。
秋冬两季,寒冷又有大雪,百济人连活着都困难,造反什么的都不可能。
这时候把李如玄派回到百济,让他负责赈灾和安抚民众,那是最好不过。
百济最大的两座城池都靠得比较近,分别是平城和汉城。
这两座城池的民众都超过了十万人,在大康也就是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县城,但在这里却是最大城池了。
别说是百济,室韦的中京城人口也不过三十万而已。
所以在室韦看来,百济的城池人口并不少。
但此时此刻,李如玄并不在温暖的城池府衙里面,而是带着自己的一群随从们奔波在四周的乡村。
晚上的时候,哪怕是李如玄,也只能住在破旧的茅草屋里面,吃着难吃的米糠粥。
唯一能体现他这个百济大臣待遇的,恐怕就只有他现在泡着的这盆滚热洗脚水了。
他今年已经是五十三岁的人了,寻常人在这个年龄,早已经是颐养天年。
但李如玄却有着坚强的意志,让自己绝对不可能退休。
因为他心中还有着伟大的梦想,期待着在自己手中复国!
光复百年前被室韦灭掉的百济国!!
况且李如玄也是明白的,要是自己不坚持努力,恐怕就没有时间了。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统治,百济早已经臣服于室韦的强大之下,许多年轻人都以加入室韦的附庸军而骄傲自豪——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很多的特权,并且有充足的军饷拿回家里。
眼看着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李如玄表面上拍手叫好,在各个场合鼓励他们“为国效力”,但私下里却是惆怅满腹。
长此以往,要不了几十年时间,百济就会别彻底同化了啊!
也是他那个时候没有认识柳铭淇,不然柳铭淇就会坚决的告诉他,“不会的!!”
你看另一个世界,百济直接被东瀛殖民超过三十五年,东瀛人遍布百济的大街小巷,全部官员都是东瀛人,也推行东瀛的文字和文化……但一旦东瀛倒台了,百济瞬间就能恢复自己的民族性。
当然了,你也不能说李如玄担心的没有道理。
在他这个时代,用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如此的情况绝对是触目惊心,根本不敢有半点的松懈。
所以他利用一切的时间和机会,去缓慢而又坚决的培养心腹,推动百济的反抗事业。
为了培养这些人,他不惜让自己的大儿子去当海盗,赚来的满是血腥的钱,用在反抗复国事业上面。
而通过了这么二三十年的观察,李如玄悲哀的发现,自己的大儿子李松,二儿子李瑜,都不是什么开国之才,最多也就是守成之才。
因此如果自己不积极的反抗室韦,将室韦强盗赶出百济,在他们这一代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要是自己打下江山,让他们来守着,说不定还行。
抱着这样没有一点点退路,只能拼命向前的态度,李如玄几十年兢兢业业,不敢有半点松懈。
他的所有心神,都放在了怎么复国身上。
哦,还有怎么扩大李氏宗族身上。
现在的李氏宗族人口超过了五百多人,里面出了不少的优秀子弟,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且室韦的法令是一人犯下谋逆罪,全家抄斩,所以经过李如玄辨别和挑选的年轻族人,通常都能委以重任,积极的执行他的各种策略。
也多亏了这些家人,还有李如玄的一些心腹,然后加上大儿子李松的财力支持,这个百济复国的框架才能搭建起来。
光是想要维持这些东西,便已经耗费了李如玄的绝大部分精力,让他疲惫不堪,每一天晚上都辗转难眠。
可等到他清晨睡醒,又恢复了精神百倍,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拼搏。
从这一点来说,这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
今天李如玄来到的这边村镇,情况非常的不好。
方圆二十里约莫三百多户人家,粮食储备已经到了临界点,最多到十二月中旬就会彻底断粮。
可偏偏百济的冬天很长,要到了三个月之后的二月份,土壤才会解冻,才适合耕种,才能进山去打猎,下海去捕鱼。
现在大雪已经降下,到处连通行都很困难,除了最优秀的一群猎人,谁都不敢出去寻找食物。
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冻僵。
而像是这样的村落,绝对不止这边的一个,而是成百上千个。
要是这个冬天稍微暖和一点还好,如果是比去年还要寒冷,那遭殃的人可就多了,饿死冻死的肯定不下于十万人!
百济总共才多少人?
哪怕是隐瞒和测算不准确,也只有两百多万,最近几个月还因为去攻打大康,死伤了差不多七万青壮!
如此接二连三惨重的损失,百济真的是承受不起啊!
如果想要避免更大跟惨重的人口损失,李如玄最好是能找到更多的食物。
可这时候让他去哪里找吃的?
之前在秋天,李如玄就向室韦朝廷请愿,要求他们对百济进行救助,毕竟百济死了那么多人呢!
室韦也给出了回应,给了不少东西,但相对于百济这么多人,却还是远远不够。
李如玄只能想着自己的儿子李松,希望他能在外面买粮食回来。
可没想到大康这边肯定是因为兵灾不会再卖,东瀛那边却也因为损失巨大而把控了粮食的输出,弄得李松有钱都买不到。
迄今为止,他做得最好的一笔生意,居然是和大康购买的五万套盔甲、兵器等等。
现在看起来,虽然这些军械非常宝贵,但如果有可能的话,李如玄还是想要换成粮食。
因为有了粮食才能救命,才能解燃眉之急,才能救得了当下。
如果连人都没有了,有兵器又有什么用呢?
……
不知不觉间,脚下的水盆已经变得凉了起来。
李如玄从思绪中回转,提起水壶加了一点热水,让自己暖和一点。
正在这个时候,外面有人敲门。
“大伯,是我,诚域。”一个年轻的声音传来。
“进来吧!”
李如玄放下了水壶,淡淡的道。
推门进来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身材不高大,不过眼睛炯炯有神,行走之间非常稳健。
他是李如玄族里非常出色的一个后辈子弟,是李如玄的侄儿,名叫李诚,平日里非常得李如玄的信赖,是他班底之中的心腹。
李诚脸上带着喜色,手里递给了李如玄一份很小的飞鸽传书,“大伯,有救了!有救了!!”
“嗯?什么意思?”
李如玄拿过了飞鸽传书,凑在了旁边的油灯前看,旋即蓦的跳了起来。
他连鞋子都不穿,一把抓住了李诚的手,“诚域,是不是大伯看错了?真的是素姬来信?她说的都是真的?”
李诚赶紧让他坐下,一边拿着毛巾给他擦脚,一边道:“是真的,大伯!素姬说了,是德王殿下给的聘礼!而且马上就要在登州港装船了啊!大兄终于有活儿干了!”
“呵呵……呵呵……”
李如玄把手里的纸条看了又看,实际上现在不在灯下,他已经看不清楚了,但他却觉得自己能看到所有的字。
“唉,你说这丫头,也不知道多争取一点。”李如玄叹着气,笑道:“粮食一百万石,结果只送十万石,剩下九十万石还要花钱买!”
“您这就有点吹毛求疵了。”李诚笑着回应道:“九十万石粮食只卖十文钱一斤,而且运费还不算钱,这买卖在哪里找?德王殿下可是亏钱啊!”
“柳铭淇可不是亲王了,又降爵了,只是亲王世子。”李如玄说着,自己拿了一双袜子来穿。
“呵呵,大伯您这就在跟我开玩笑了,难道以您的深谋远虑,还能不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吗?”李诚晒然笑道:“德王殿下只不过是撞到了风头上,以他立下的功劳,还有大康太后、皇帝对他的喜爱,怎么可能让他受委屈?这不,咱们家的素姬,不就要成为他的侧妃了吗?”
“呵呵!”
李如玄也就是得瑟一下,倒也没有真的埋怨。
他当然明白,这一百万石粮食,如今就是正儿八经的雪中送炭!
一百万石就是一亿两千万斤粮食,用得好的话,可以让一百万个家庭拥有过冬的救命粮食。
也不用他们吃饱了,就是一天一顿饭来吊着,那就死不了。
不过百济的户口没有一百万户,这样的话,他还能节约更多的粮食,给自己的复**将士们吃。
只有他们吃饱了,能有强壮的身体,才能更好的训练,为复国大计而努力!
“这一次素姬可真是立下大功,这份聘礼贵重得很呢!”李诚又道,“关于肥皂、白糖、花香精油、大白兔奶糖等等宝贝,在室韦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硬通货!裕王府给的价格也很便宜,就是他们本地售卖价!咱们只要把这些东西卖出去,那又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啊!”
“不急!”
李如玄如今心已经完全定下来了。
他穿上了鞋子,在房间里走了好几遍,才道:“这些东西先拖回来藏着!等到明年夏天的时候再说!”
“啊?为什么啊?”李诚愣住了,“咱们不是应该趁着这时候,多买点粮食之类的,度过难关吗?”
“粮食不用着急,能让绝大部分人活下来就行!咱们哪一年不缺粮?”李如玄摇手道:“这一次不一样,柳铭淇告诉我,大康一定会和室韦中断商贸的!
我们再等半年,等到夏天,室韦的所有存货都用光了,然后有了一段时间的饥饿期,再把这些东西卖出去,一定能卖到两倍、三倍甚至是更高的价格!
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想要买什么都行!室韦的骏马、粮食、山野特产等等……这些好东西我们都要!然后再拿去卖给大康,一来一去之间,不是能大赚特赚吗?”
李诚听着大伯的盘算,不觉惊得目瞪口呆!
“厉害!大伯您真是太厉害了!!”李诚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有您这样的策划,我们百济要不了三五年,就能迅速的发展壮大啊!效果胜过了之前的十年!”
“对!”
李如玄慷慨激昂,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强烈的气势“我们就要乘着柳铭淇的这个东风,一举扭转如今的不利局面!”
顿了顿,他坚定的道:“诚域,复国……就在眼前了!!”
……
跪求订阅!跪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