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我在南汉混日子 > 第三百一十四章 施粥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我在南汉混日子 第三百一十四章 施粥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第三百一十四章施粥

阳光懒洋洋的很舒服,城北门外人声鼎沸,到处都是干活的人。

居然有着指挥声、叫喊声、吆喝声,声音吵的让人头晕。在不少士兵的监督下,北门城门外两百米外距离,两边空地被分开两块区域,显然正在做着建设。

看着有不少汉子男人,光着上身挥槌不停,在那些监工的指定下,往地面砸下尖尖的,足有碗口粗的树桩。

而大量的刚刚砍伐下来的树木,被人从两边的山林抬出来。而这些人里面,居然不泛许多女子的身影,看着当真是一大奇观,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情况。

仔细看着这些打到地面的树桩,都是有碗口粗细大小,看着排好的树桩形状,延绵往两边足有近里,显然是用来定位两区地盘的。

话说人多力量大,在两边基本上已经围好,明显两块范围不小的地盘。想必建成的两边东西区,就是在这个木桩范围内了。

本来宽阔的城下官道,因为两边木桩的定位,在中间位置只留出了三十来米的宽度,可以直通城门。想必有了两边东西区,不但城廓范围增大,就是想攻城夺地,也会多了顾忌。

定位的木桩区和城门区之间,则是临时搭好的茅棚区。在城司安排下,住满了涌来帮工的乡民。此时看去都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都去工地卖力了。

离着茅棚区十来米的地方,临时支起来的丈高告示墙,整个用木头钉成,支撑告示墙的两根树杆,都是足有丈高左右,醒目显眼远远都能看到。

让人诧异的是用木板钉就的告示墙,上面用红黑两色颜料,画着东西两区的规划图。还有一些兴建东西区,对百姓和敬州乡民的戒示。

上面的署名的大印,自然就是托管的陪都,齐昌府齐王。不过最后的落款,居然就是现任齐昌府长史李抑。

敬州城有许多人不知道,这李长史究竟是谁,但是还是有人知道,甚至还有许多人,没有消化府城告示这个事实。

李长史已经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甚至城楼上还挂着几个,据说是反抗朝廷,或者说抗拒齐王的官员,甚至和家属的人头。据说是司户贺胡子和都尉肖辉,司马易成亲自挂上。

许多的小孩,也不知道自己的处境,不管是外地来的,还是周围原先的乡民,都在茅棚外面玩耍,似乎看起来有些无忧无虑。

有一些孩子看着高大的告示墙,自然感觉到有些稀奇,便都围在周围吵闹戏耍。这些孩子身上,大多数都是原本衣料讲究,不过此时却布布条条,而且十分的脏和破烂。

显然是一些吃过苦的孩子,不过当天家境不差,却也不知道什么缘由。

“快去,快去,工地施粥了!施粥了!,,,,,,”

也不知道谁一声喊,顿时让棚户里面的人,和外面玩耍的小孩,听了格外振奋,甚至带着嗷嗷尖叫。

不管当初的身份,到了这个地步,谁都饿的发慌。不能干活的老人,城司的人拒绝参加务工,只能在自己住的棚户里,等家里健壮的后人供养。个子太小身板太弱的小孩,也被城司严格控制,不允许到工地上务工,守在住的周围游荡。

许多人家身无分文,有人在路上饿死的,这时代并不稀奇。当然岭南因为水果多的缘故,倒也比中原各地稍好一些。不过因为瘴气的原因,如今岭南宜居的地方也不是太多。

这些老人和小孩,个个都是面容憔悴,面黄肌瘦的一推就倒。如果没有家里人干活挣食,或者有人施舍救济,就只有生生等死。

听到几声吆喝,无异于天籁之音!反应快的人飞快四处张望,反应慢的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待看到大家往自家住的茅棚跑,拿了各种各样的碗盆出来,这些慢的才回过神来。

撒丫子往自己茅棚跑,拿装盛食物的器具东西跟出来,也大都残缺不全。棚户区和树桩工地区中间位置,不知何时来了三辆驴车。

驴拉的大板车,每辆车上是一口大锅,锅里飘着浓浓的粥香,还夹杂着菜叶的清香。这无疑令饥饿的人,再辛苦也能找到方向。

两辆驴车边上,站了十来个人,看装束应该是哪家家丁,个个手里拿着大铁勺,可是却阻止着,先跑过去的人靠近。

很快就有巡视官兵和城司的人过去,然后看到一个管家模样的人,在中间的驴车上站起来。挥着手里大铁勺,大声让大家:“别急,别急,大家都有,,,,,,!”

但是他的声音,很快湮灭在越来越多人的声音里。

旁边另外停着一辆牛车,车驾上有一个健壮的男子,和一个坐在辕把上,侍女模样的女子。车棚里遮着帘子,看不见里面的光景。想必是同行的主人,或者不想露面的人。

看着闹哄哄的现场,还有许多慢了半拍的人,顿时就从后来围了上来。一个小孩捧了个大碗,也撒开脚丫子跑过去,不防被一个稍高的小孩一撞。

啪的一声,大碗顿时摔得细碎,她在地上看了半天,此时才回过神来,看着杂碎的土碗,自然知道闯祸了,顿时紧张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边几个人从她身边跑过去,差点踩到了她的手脚,看着围成一堆的人群,和闹哄哄的叫喊声,还有那诱人的粥香。这个地上的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忍不住就哭了出来。

听着虽然哭声无助,更带着一丝心酸和无力,但是哪里有人会去顾及她。

有些跑不动的老人,和一些太小的孩子,都看着这个小孩,却没有人去扶她。甚至边上挨着驴车的,有一些干活的人,闻到了粥香后都看了过来。

如果不是有士卒持枪站在那里,加上此前就听说,这些粥是给老人和孩子的,不然估计都会有人跑过来。

“孩子!乖,别哭了!快起来!别急,别着急!”一个和蔼的声音,此时在孩子的身边响起,却没有伸手去扶她。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