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仙侠版水浒 第四百九十二章 斩草除根
…
面对大元帝国的压迫,草原上的各大部落——乞颜、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泰赤乌、八刺忽、豁里秃麻、吉尔吉斯、斡亦刺等,在蒙兀国王孛儿只斤·合不勒的号召下,缔结了联盟。
他们不仅化解了世代累积的恩怨,更携手制定了《大蒙古盟约》,誓要联手抵御大元铁骑的侵袭。
不习惯被动挨打、不甘于坐以待毙的草原诸部联军,依托无与伦比的机动性,精心策划了一场主动出击的战略。
目标直指大元军中路左翼,即由朱武与王德统领的五万精锐。
然而,这场看似胜券在握的战役,却以草原联军的惨败告终。
面对装备了奔雷车、红衣大炮的大元军,传统的弓马之利显得力不从心。
草原勇士们首次尝到了科技差距的苦涩。
连续的失利并未让草原诸部联军放弃抵抗,他们继续寻找反击的机会,但每一次冲锋都如同撞上了铜墙铁壁。
这并非因为草原勇士的英勇不再,而是时代已悄然变迁。
大元帝国不仅同样拥有强大的骑兵,更是拥有诸多先进的武器,让草原的弓马之道显得力不从心。
在此背景下,岳飞与江鸿飞两位智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战略构想。他们摒弃了霍去病式的长途奔袭,转而采取了一种更为稳健的地毯式推进。
这一战略旨在通过逐步压缩草原部落的生存空间,最终达到彻底控制草原乃至更远地区的目的。
江鸿飞更是高瞻远瞩,他规划了一条从燕京直抵可敦城的铁路蓝图,中间还规划了几座城市,意图将这片广袤的草原与中原紧密相连,使大元帝国的疆域更加稳固。
江鸿飞深知,此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对草原未来命运的争夺。
大元帝国不仅要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更要在草原深处扎根,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基础。
因此,大元军一边步步为营,向前推进;一边则动员数百万民夫,紧随其后修建铁路。
这不仅是对草原的征服,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深远布局。
江鸿飞的铁路计划,不仅连接了草原与中原,更预示着大元帝国对远东及西伯利亚的觊觎。
江鸿飞深知,只有掌握了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大元帝国才能真正实现其北进的宏图伟愿。
而可敦城,则将成为这一征程中的重要支点,一个作为大元帝国征服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前沿阵地,承载着大元帝国征服远方的梦想与希望。
……
洪武十九年,秋风送爽之际,东北战区的大元军在草原深处掀起了一场风暴,他们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彻底击溃了长期与大元帝国为敌、素有“草原劫掠者”之称的塔塔儿部落。
在这场血与火的较量中,契丹人、高丽人、日本人以及汪古部落等已经投降大元帝国的草原兵,合力斩杀了数十万塔塔儿男性,几乎将这个曾鼎盛时拥有七万户的部落推向了灭绝的边缘。
面对如此辉煌的战果,江鸿飞展现出了其深邃的战略眼光与非凡的统治手腕。
他颁布诏令,将塔塔儿部落的女性作为奖赏,赐予那些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无论他们是汉人还是草原儿女,唯战功是举。
此举不仅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更在草原诸部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许多部落开始重新审视与大元帝国的关系。
与此同时,草原联军在与大元军的较量中屡战屡败,士气低落,众多部落纷纷选择脱离大蒙古联盟,这一联盟的基石开始动摇并最终瓦解。
在这股趋势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草原部落选择向强大而富饶的大元帝国投诚,接受帝国的重新编组和安置,同意迁往帝国的腹地或遥远的皇子大陆。
然而,初期的归顺者多为小部落,大部落仍持观望态度,继续抵抗。
直至吴玠在战场上挫败乃蛮部,朱武则成功击溃克烈部,草原上的五大部落集团中,已有两家选择归顺大元,这一变化成为了转折点。
随后,更多的部落,包括一些规模庞大的部落,也相继宣布效忠大元帝国,接受其统治与安排。
至洪武十九年九月底,蔑儿乞部与泰赤乌部的联军也在东北联军的铁蹄下崩溃,草原上的又一个强大集团倒下了。
此时,草原上的最后一块硬骨头——位于西平河以北的乞颜部(蒙兀国的核心)也陷入了大元军的包围之中。
乞颜部的首领合不勒不甘屈服,亲自率领八万精锐勇士,企图与大元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然而,在强大的大元军面前,他的勇气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最终,合不勒不仅战败,还被大元帝国年轻一代的第一高手高宠和第二高手杨再兴在阵前生擒。
随着王帐的沦陷,蒙兀国的王庭也落入了大元军之手。
在这场战役的尾声,张俊等将领在细致搜查中,发现了合不勒的孙子——年仅四岁的孛儿只斤·也速该。
这个小男孩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猜测,尤其是当江鸿飞亲自下令将其阉割并纳入宦官行列时,更是让人难以理解这位皇帝的用意。
但江鸿飞的决策总是深不可测,他越是神秘,就越让人敬畏。
更令人惊奇的是,不久后,江鸿飞又派遣使者前往蒙古高原东部,寻找一个名叫“斡勒忽讷·诃额仑”的小女孩。
这个女孩年仅一岁,是弘吉剌部斡勒忽讷兀惕氏族的一员。
江鸿飞派去的人成功地将她找到,并连同她的族人一起送往京师。
对于这两个孩子及其族人的安排,江鸿飞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谨慎与决绝。
他将男孩们尽数阉割为宦官,将女孩们尽数纳入后宫,同时安排他们的族人分别安置在帝国的不同角落,以确保他们永远无法团聚。
不怪江鸿飞如此谨慎,实在是,人的名,树的影。
没有人比江鸿飞更清楚铁木真的可怕。
所以江鸿飞绝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铁木真这样的大敌。
后来,合不勒全族莫名其妙地全都死在了一场瘟疫当中,而弘吉剌部斡勒忽讷兀惕氏族的适龄少女,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江鸿飞收入后宫。
……
当漠南草原的蒙古诸部被逐一征服,大元帝国的铁蹄似乎已不可阻挡。
然而,天公并不总是作美,加之为了确保军需供应的畅通无阻,江鸿飞决定在广袤的戈壁中铺设一条长达七百余公里的铁路,这一浩大工程使得对漠北草原的进一步征伐暂时搁置。
军事上的暂停,却并未减缓大元在外交领域的步伐。
大元帝国派遣使者频繁穿梭于草原之间,甚至深入漠北腹地,以怀柔之策游说草原诸部归顺,并许以拆分与迁徙的安排。
在这场外交与军事并进的策略下,众多原本就散居在漠北的部落,如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等,纷纷响应大元的号召,部分部落甚至已明确表示愿成为其藩属,接受其安排。
这一系列的成功,不仅源于大元帝国的强盛与不可抗拒,更因这些部落内部已失去统一的领导,如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
回溯往昔,江鸿飞以雷霆之势占领燕京,迫使萧普贤女带领北辽遗民归降,并纳其为妃,宣告北辽的终结。
随后,耶律延禧被擒,大辽帝国似乎也随之烟消云散。
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表面复杂。
即便是在江鸿飞的统治下,仍有不少忠于大辽的辽人选择逃离,寻找耶律延禧的下落,企图复国。
而当耶律延禧全族被俘时,竟有一人奇迹般地逃脱。
这个人就是梁王耶律雅里,他当时率领着数百名辽国将士,先行一步为耶律延禧探路,最终幸运地逃过一劫。
在特母哥等忠臣的护卫下,耶律雅里一行穿越重重险阻,抵达阴山。
在那里,他们意外地与耶律延禧的旧部耶律敌烈相遇。
耶律敌烈曾力劝耶律延禧勿渡黄河,在目睹了皇帝的固执与失败后,带着千余人逃至阴山。
两股力量的汇合,为北辽的复兴点燃了希望的火花。
在达沙岭,耶律雅里被拥立为帝,继承北辽皇统,改元神历,开启了北辽短暂的复兴之路。
耶律雅里与他的父亲耶律延禧截然不同。他性情宽厚,厌恶杀戮,即便是对待逃亡者,也仅以竹板、荆条稍作惩戒。
对于那些愿意归附北辽的部族,他更是慷慨地授予官职,展现出非凡的胸襟与气度。
耶律雅里常言:“愿附我大辽者,来者不拒;不愿者,亦不强求。”
此言一出,赢得了众多部族的尊敬与信赖。
在耶律雅里的治理下,大辽王朝似乎迎来了回光返照的时刻。
迭烈部统军挞不也、都监突里不、乌古部节度使糺哲等将领纷纷率部归附,使得北辽的实力逐渐恢复。
然而,好景不长,耶律雅里性格中的弱点逐渐暴露无遗。
他日渐沉迷于击鞠、打猎等娱乐活动,对朝政之事渐感厌倦。
尽管特母哥等忠臣多次进谏,试图唤醒他的治国之心,但耶律雅里终究难以摆脱耶律延禧留给他的昏庸基因。
在治理国家上,耶律雅里显得尤为稚嫩与不切实际。
他出巡时,见随从疲惫便大加赏赐,全然不顾国家财政的空虚。
当群牧运送的盐和粟米被盗时,他更是轻率地定下了荒谬的赔偿标准——每盗一车粟米仅赔偿一只羊。
这样的决定,无疑是对盗匪的纵容与鼓励,使得北辽的粮食危机雪上加霜。
民众开始明目张胆地盗取官粮,而耶律雅里却以“民有即朕有”为由,拒绝严厉打击。
他的仁慈与宽容,在此刻却成了北辽灭亡的催化剂。
随着时间的推移,耶律雅里的统治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他既无法振兴国家经济,也无法平息内部矛盾与纷争。
大辽王朝的复兴之梦,终究化为泡影。
而这一切的根源,皆在于耶律雅里虽性格宽厚却缺乏治国之才的致命缺陷。
他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仁慈的君主,但却无法成为一位英明的领袖。
然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停滞不前。
耶律雅里的血脉中流淌着耶律延禧对狩猎无尽热爱的遗传,这份遗传如同烈火般灼烧着他的灵魂,让他无法再安于现状。
终于,他无法再忍受这份内心的躁动,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查刺山的征途,投身于那片广袤无垠的猎场之中。
一日之内,他凭借超凡的狩猎技艺,斩获了四十头矫健的黄羊与二十一匹狡黠的狼,其英姿飒爽,仿佛耶律延禧再世。
然而,过度的体力消耗却悄然埋下了隐患,不久之后,耶律雅里便因劳累过度而骤然离世,年仅三十岁。
耶律雅里的离世,如同风暴前的宁静,很快,耶律敌烈、特母哥等权臣便联手推举辽兴宗的曾孙耶律术烈登上了帝位。
此时,正值完颜宗翰的铁蹄刚刚撤离可敦城,留下一片狼藉。
耶律术烈一行人,带着对大辽复兴的微弱希望,踏上了前往可敦城的征途。
而漠北草原,在完颜宗翰的肆虐下,各部落群龙无首,纷纷向这位新帝投诚,北辽的旗帜再次在草原上空飘扬。
北辽迁都至漠北,依托戈壁的天然屏障,暂时摆脱了大元帝国与金国的威胁,迎来了一个看似平静的发展契机。
然而,耶律术烈却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复兴大辽毫无兴趣,每日只知游猎享乐,与耶律延禧的荒淫无度如出一辙。
面对大元帝国(包括耶律延禧旧部与萧普贤女的遗志)的招降,他更是置若罔闻,继续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之中。
北辽的民众,对这位昏庸无能的君主逐渐失去了耐心与信心。
终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在可敦城爆发,耶律术烈与耶律敌烈在乱军之中丧生,特母哥则心灰意冷,不问世事。
这场兵变,本是由对耶律术烈不作为的愤怒所引发,却意外地导致了北辽的覆灭,漠北再次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
昔日辉煌的大辽帝国,其疆域横跨日本海至阿尔泰山,北抵额尔古纳河,南至白沟河,如今却只能成为历史的尘埃。
蒙古高原上的五大部落,或被大元帝国歼灭,或遭重创,而那些小部落则明智地选择了向强大的大元帝国臣服,以求自保。
洪武二十年的春天,大元帝国的铁骑跨越戈壁,深入漠北。
在众多小部落的协助下,他们势如破竹,横扫整个草原。
许多部落或主动归顺,或被迫接受大元的统治与迁徙。
而那些不愿屈服于大元的部落,则选择了更为艰难的北上之路,他们跨越北海,进入西伯利亚,与基辅罗斯展开了生存空间的争夺。
岳飞、吴玠、王禀、朱武等将领,率领大元精锐,一路追击至北海之滨,立下石碑以铭记此役。
随后,他们返回可敦城,再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宣告大元帝国对北方草原的全面征服。
至此,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胡患终得平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