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妙笔读 > 历史 > 战国大司马 > 第13章:入室(二)(修)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战国大司马 第13章:入室(二)(修)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原以为被庄子召到屋内,或有机会成为前者的弟子,没想到庄子一开始就把这个机会给打死了,纵使是蒙仲,亦难免会因此感到失望。

足足过了十几息,蒙仲才从这个打击中回过神来,深吸一口气,开始思考庄子为何不肯收他为弟子的原因——这也是庄子正在反问他,或者说正在考验他的问题。

是因为方才顶撞了庄子,被庄子记恨了?

这个猜测仅仅在蒙仲心底闪过一瞬,就被给他否决了。

毕竟庄子乃道家圣贤,心胸豁达,若非蒙仲方才加上了「道家将亡」这四个字,倘若他只是单纯说「庄周不树」,都未必能让庄子停下脚步等他解释。

至于记恨那更是无稽之谈,眼下的蒙仲,有什么资格被庄子记恨?

在排除掉这一条后,其实答案就已经很明显了。

于是蒙仲低声回答道:“可能是夫子觉得小子功利心太盛。”

听闻此言,庄子微微点了点头。

事实上就目前来说,庄周对眼前这个叫蒙仲的小子颇有好感,也颇有兴趣,但蒙仲身上有几点,是他所不喜欢的。

其一,蒙仲小小年纪,心机太重。

所谓心机,即人垂涎自己本不应该得到的事物而费尽心力去算计的心态,因为受**所驱使,往往会造成害人害己的结果。

就比如今日这件事,蒙仲为了今日向庄周发难,事先准备了足足三个月,这份心机、这份忍耐,在小辈当中实不常见。

因此庄周觉得,假如他今日遂了蒙仲的愿,收他为弟子,就等同于助涨了蒙仲的心机,坐视他走到歧路。

既然已决定要‘教’,那么庄周当然会从最根本的心性入手。

其二,蒙仲功利心太强。

所谓功利心,往严重了说那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轻重程度。

就比如蒙仲为了成为他的弟子,不惜算计长辈,这种为达目的而算计他人的行为,是庄子非常厌恶的。

不过让庄子稍稍有点意外的是,此子非但聪明,而且有自知之明,竟然能懂得他为何不肯收他为弟子的原因,既然如此,他亦不妨‘挽救’一下。

不过在此之前,庄子先要弄清楚一件事,即蒙仲为何执意要成为他的弟子,是为了名?为了利?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于是,他在另外一块竹牌上写下了这个问题:你想成为我的弟子,是为了名利么?

蒙仲想了想回答道:“小子希望成为夫子的弟子,并非全然为了名利。……小子也知道,人一旦出名,是非就会多,到时候有人阿谀、有人攻歼,或有可能终日被流言所困扰。昔日周武王过世后,周公(姬旦)辅佐幼君之时,纵使是周公这样的厚德之人,亦难免被流言困扰,更何况他人?……也并非是为了利。地位、财帛,不过与身外之物,地位再高,人仍然只是人,百年后亦不过一捧黄土;财帛虽美,但盈余也不过只能堆于家中……”

庄子捋着胡须,眼眸中闪过几丝意外。

他没想到蒙仲小小年纪,居然还有这样的思想觉悟。

那是为何?

庄子用眼神询问着蒙仲。

此时,就见蒙仲举起双手,攥成拳头,目视着庄子说道:“夫子,我有两只手,左手可以持盾,保护我所珍视的亲人;右手可以持剑,将试图侵害我亲人的敌人杀死。但是,我只有两只手,当试图侵害我亲人的敌人太多的时候,我便无法再保护他们。……我想成为夫子您的弟子,是想借此得到重视,而不会被随随便便牺牲掉。……昔日宋国与魏国打仗,有一名宋卒失了戟而从敌军手中缴获了一柄戈,战后他回到营中,询问保管兵器的小吏,问「此戈可能抵偿失去的戟」?小吏摇头言不能,说既然失去的戟,那就得用戟来抵。宋卒听罢,便手持那柄戈再次回到战场,途中遭遇宋魏两军的战争,他不幸而亡。事后,那名小吏得知此事,对左右说,此人因我而死,我又岂能视若无睹?于是他亦手持兵器,参与到宋魏两军的战事,最终不幸战死。……小子以为,那名小卒与那名小吏,皆乃忠义之士,只可惜尽皆牺牲,论其中原因,是因为他们皆没能得到更高的地位,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静静听完蒙仲的话,庄子为之动容。

倘若蒙仲方才的名利之说仅仅只是让他感到几许惊讶,那么,蒙仲那后来那一番话诚实而朴实的话,确实打动了他。

为了更好地保护亲人,不希望像小卒子那样在这乱世中被消耗掉,是故想借他庄子的名声得到世俗的重视,纵使庄子在这件事上‘扮演’被利用的角色,他也无法指责蒙仲什么。

相反地,他在心底对蒙仲非常赞赏。

当然,赞赏归赞赏,对于蒙仲这一番话,他也有不满意的地方,比如说蒙仲直言「杀死试图侵害我亲人的敌人」,毕竟庄子是厌恶并且抵制战争、杀戮的。

忽然,庄子心中一动。

因为他感觉面前这个小子的心性有点过于成熟了,目光也很长远,已经有点居安思危的意味了。

而一般十岁的稚童,尚在心智开蒙阶段,不应当具备如此成熟的心智。

『莫非其家中曾遭遇变故?』

庄周暗暗想道。

当然,这种事不好方面询问,他会事后托庄伯去打探,他此刻想了解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蒙仲居安思危,已早早地在为日后谋划。

片刻后,当看到庄子写在竹牌上的字,蒙仲如实地回答道:“因为宋国。”

庄子闻言一愣,左手捋着花白的髯须,右手对蒙仲摊了摊手,做了一个「详细说」的示意动作——他也想听听看,蒙仲这个年仅十岁的小子,对他宋国又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见此,蒙仲在思忖了片刻后说道:“众所周知,宋国乃殷人之后,其余诸国,除齐国发生了「田氏代姜」的变故,其余诸国,若非姬姓之后,即姬姓之臣后人。周王朝本就是推翻了殷商后建立,周人对殷人本就有警惕,更何况十余年前宋君称王,此后数年,先后击败齐、楚、魏三国,使天下为之侧目,从此不敢小觑我宋国。……但小子以为这并非是福,终归我宋国虽非弱国,但也并非强国,称王图霸,又被齐、楚、魏三方所敌视,虽如今能得保一时,但日后恐生祸端。”

庄子微微点头,在心底认可了蒙仲的见解。

由于他的挚友惠施的族人「惠盎」,此时就是宋王偃幕下的治国重臣,因此,他对宋国局势的了解,自然要超过蒙仲——哪怕他此前对此并不是很在意。

庄子知道,宋君戴偃之所以敢称王,那是因为当时在魏国担任国相的「公孙衍」,正在组织魏、赵、韩、燕、楚、齐、义渠总共七个参与国的「七国伐秦」之事,当时中原的焦点都在这件大事上,因此宋君戴偃称王这件事,并没有在世上引起太大的震动。

然而由于各国都有私心,「七国合纵伐秦」被秦国所击破,继而使天下呈现「秦与齐楚」对峙的局面。

此后,秦国、齐国、楚国三方皆在合纵连横这件事上角力,争夺霸主之位,当然顾不上宋国。

数年后,因燕国在「七国合纵伐秦」期间发生内乱时,齐国趁机派兵攻打燕国去了,此举导致燕王哙被杀,燕国国相「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正是这场战争,给日后的齐国埋下了祸根,后来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励精图治,重用「乐毅」率军攻伐齐国作为报复,先后占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让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池,几乎灭国,此后齐国迅速衰败。

而楚国呢,则在数年后被秦国的国相「张仪」欺骗——当时张仪欺骗楚怀王,用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作为条件,换取楚国与齐国解除盟约,楚怀王中计,便与齐国断交,结果张仪却说当时他说的是「六里地」。

于是楚怀王大怒,举倾国之兵攻打秦国,却被秦国击败。

事后,韩魏两国趁机夺取楚国在中原的领土,楚国亦由此衰败。

总而言之,当时的齐、楚、燕、韩、赵、秦等强国,一个个都抽身无暇,而与宋国发生战争的齐国、楚国、魏国三个国家,齐国当时的重心在「伐秦」与「吞并燕国」这两件事上;楚国是当时七国合纵的纵长,正在忙着讨伐秦国;至于魏国,此时的魏国早已经是千疮百孔,东边被齐国打——马陵一战魏国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西边又被秦国攻打,无奈之下割让河西郡向秦国求和,再也不是吴起执魏武卒时横扫天下的那个魏国了。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楚国、魏国哪里顾得上与宋国的战争呢?

不得不说,若非是宋王偃看准了时机,那么就是天佑宋国。

否则似宋王偃这般祭天称王的,那是肯定会遭到周围邻国的讨伐的,而且是名正言顺的讨伐。

而如今,诸国间的局势又出现了不同。

但这些事,庄子暂时并不打算告诉蒙仲,毕竟,蒙仲就算知晓又能怎样呢?

徒增烦恼而已。

眼下庄子对蒙仲的期待,即后者去掉心机与功利心,能感悟到「清静无为」的道理。

只要蒙仲能做出这些改变,庄周倒也并不介意收前者为弟子,用自己的名声,庇护蒙仲与其亲人,使其在这个道亏的乱世中免受兵祸之害。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